
河豚鱼又名气泡鱼,古名:鯸鲐,别名:也称鲀鱼、气泡鱼、辣头鱼,在江浙一带称小玉斑、大玉斑、乌狼等,在广东一带称乘鱼、鸡泡、龟鱼,在广东的潮汕地区称乖鱼,而在河北附近则称腊头。
英文:swellfish,globefish,balloonfish,fugu,rabbitfish
学名:Fugn rubripes T&S(红鳍东方鲀)Fugupssedommus Chu(假晴东方鲀)Fugu obscurus Abe(暗纹东方鲀), 属硬骨鱼纲,鲀形目,鲀亚目,鲀科,是暖水性海洋底栖鱼类,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在我国各大海区都有捕获,假睛东方豚还经常进入长江、黄河中下游一带水域,而暗纹东方豚亦可进入江河或定居于淡水湖中。一般于每年清明节前后从大海游至长江中下游。在我国,河豚鱼有30余种,常见的有黄鳍东方 、虫纹东方 、红鳍东方 、暗纹东方 等,其中以暗纹东方 产量最大。一般体长70--500毫米,其中红鳍东方豚已见最大体长为750毫米。 河豚鱼味道极为鲜美,与鲥鱼、刀鱼并称为“长江三鲜”。
河豚概述 1、生物特性 形态与习性。东方豚的体短,呈长椭圆形,头吻很宽,唇发达,上下颌缝显著,上下颌各有2个板状齿。无第一背鳍与腹鳍。背鳍与臀鳍相对称,且相似、都无鳍棘、鳍条6-19。有尾柄,尾鳍宽而短,呈圆形,截形或浅凹叉状。椎骨18-21个,鳃孔短,侧位。有假鳃,鳔和气囊。红鳍东方豚的背面呈黑色,体色与花纹比较稳定,胸斑大,臀鳍白色或浅红色。假晴东方豚体背面呈黑色,但其体色及花纹不够稳定,胸斑大,臀鳍呈黑色或淡黑色。河豚大多数种类生活于温热带海洋,少数生活在淡水中,为底层肉食性鱼类。我国东南沿海栖息的弓斑东方豚是典型的溯河种,其生殖季节是4-6月,春末夏初成群上溯到淡水河中产卵,怀卵量一般为14万粒-30万粒,多者达120万粒,卵径0.9mm-1.0mm,幼鱼在江河或通江河的湖泊中肥育,栖息于水体的中下层,以淡水虾、蟹、鱼苗、蚌、昆虫幼虫、枝角类及植物的茎叶等为食,至翌年春返回海中,也有直接入海的。铅点东方豚系黄渤海区常见的上岸种之一,产卵期在4月底至5月下旬,盛期是5月初至5月中旬,该种自然数量较多,成鱼个体小,生长速度慢。红鳍东方豚和假晴东方豚为生活于海中的大型种,自然数量较少,但生长速度较快,是当前市场销售和养殖生产的主要豚类品种,在黄渤海区的产卵期为5-6月,盛期是5月中至6月初。 河豚生性凶猛,从稚鱼的长牙期开始一直到成鱼均会出现互相残咬现象。遇敌时由于气囊迅速充气而使腹部膨胀成球,浮于水面以逃避敌害,离水后也能膨腹而发出咕咕声,所以民间称之为“气鼓鱼”。 经济性状 经济效益分析 目前日本市场价格为180元/kg,一般2年能达到商品规格1kg/尾,饵料系数为8,则: ①网箱成本:1只网箱1000元,人均管理10只网箱为一单元。1000×10=1万元 ②苗种成本:500尾/箱×10只箱×2元/尾=1万元。 ③饵料成本:500尾/箱×10箱×70%×1kg尾×8×0.5元/斤=1.4万元。 ④人员工资:10000元/年×2年=2万元。 ⑤产值:500尾/箱×10箱×70%×1kg/尾×100元/kg=35万元。 很显然其经济效益是相当可观的。如将河豚与对虾混养,不仅可获较高的河豚鱼产量,还可有效抑制对虾病毒病的发生,取得很高的经济效益。 河豚育苗技术 一) 亲鱼、采卵和运输 于每年5月至6月捕捞洄游至沿岸的产卵群体作亲体。成鱼体重在1.5-4kg范围者,雌雄比为1∶9;体重在3-7kg的雌雄比为1∶3。不管使何种渔法捕获的亲鱼,最好在捕后两小时内进行人工授精,这样可以获得较高受精率。 红鳍东方豚属一次性产卵型鱼类,产卵水温约17℃左右,产卵季节集中,盛产期很短。河豚产沉性卵且具有粘性,宜用不易附着的塑料桶采卵。先在桶内加入5-10L 澄清海水,将鱼卵挤入水中,随后加入1尾-2尾雄鱼的精液,使海水呈乳血色,搅拌后 静置5-10min,连续用清水洗卵3-5次,直至海水完全澄清为止。数小时内短途运输受精卵,可使容量为20L的塑料袋,内装10L海水和150万粒卵,充入5L纯氧扎口封固,然后装入包装箱内运输。7-10h的远距离运输时塑料袋内充入5L海水和5万粒卵,再加入50×10-6的硫酸链霉素以防细菌繁殖。扎口封固装箱待运。如需数天运输,则需在袋内充气并一天换水1-2次,如无充气条件则可增加换水次数。 二) (二)孵化 三) (三)胚胎及仔鱼发育特征 四) (四)鱼苗培育 前期培育 可在室内大水泥池或小型玻璃钢水槽中进行,培育至5-6mm,一般需10-15天。 ①培育条件。使用20-60m3的水泥池或1-2m3的玻璃钢水槽均可,容器内壁以深色为准,光照度控制在500-1000LX为准,水温15-20℃,PH7.8-8.2,盐度28-30%,溶解氧不低于4mg/l,可进行微充气,培养密度以2万尾/m3-3万尾/m3初孵仔鱼为宜。 ②饵料投喂。初孵仔鱼第二天开口,口裂约300um,可直接投喂轮虫作为开口饵料,轮虫投喂密度为10-20个/ml,日投喂3-6次。当仔鱼全长接近5mm时,可补充投喂卤虫幼体或桡足类。 ③日常管理。前期可采取静水培育,日换水2-3次,每次换水量1/3-1/2,换水在投饵前进行。每日清底1-2次。透光率强的车间应设遮光幕调整。注意检测水质和摄食,生长的观察,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④中间出池。当仔鱼全长到5-6mm时,个体间将产生差异,出现互残现象,同时因密度过大而影响培育。出池时迅速降低水位,钭鱼苗捞出计数后移入后期培育池中。前期培育成活率一般在50-60%左右。 后期培育 ①培育条件。一般使用20-60m3的水泥池,水深1m左右,光照度随鱼苗的生长而增强,可直接在室外露天池中培育,室内培育时可提高透光率以利于水温的提升而加速鱼苗的生长,后期水温宜提高至20-28℃。培养密度不宜过高,以1500-2000尾/m3为宜。 ②饵料投喂。以卤虫幼体或桡足类为主,卤虫的投喂量为0.1-1个/mL,日投喂4-6次,随鱼苗生长而增加投喂量和次数,至9-10mm时开始投喂糠虾、鱼肉糜等冰鲜饵料直至出池。近年也有使用自制饵料投喂鱼苗之例。总之,不管使用何种饵料,务需保证质量和供应充足,以防残食现象加剧。 ③生长与生态特征。5mm仔鱼体色会随光照的强弱而变化,并出现“鼓气”和互相攻击现象,但残食尚不明显,7-8mm时进入稚鱼期,牙齿初步形成,开始出现相互残食并随生长残食加剧,被攻击者“鼓气自己直至被咬致死,这时鱼苗死亡率增高。12mm以上的鱼苗各部器官基本发育完善,转入中下层活动和摄食,全长18mm左右,变态为幼鱼,外形基本同成鱼。进入后期培育后,生长速度明显加快,而且室外比室内略快。此期成活率为35-50%。 ④日常管理。换水或流水培养均可。开始换水0.5-1倍,8mm时换水量加大至2倍,投喂冰鲜饵料后水质容易污染,应进行流水培育交换量每天2-4倍。充气量中等。投喂饵料要逐步增加量和次数,尤其凌晨要及时投喂。进入幼鱼期可按不同规格分选一次。平时要加强水质检测和病害防治。 ⑤出池。通常出池的规格为20-30mm。此时鱼苗已完食进入幼鱼期。适应力加强,培育稳定,可及时出池供增殖和养殖使用。 ⑥运输。目前苗种运输的主要工具有活水船、充氧袋、帆布桶等种。近年国内已开始使用封闭式的活鱼运输车、充氧袋密封包装空运鱼苗已在远距离运输中普遍运用。 三、河豚养殖技术 (一) 养殖方式与养殖环境 养殖海区要求水质清洁溶氧丰富,无赤潮发生,无污染物及污水流入。网箱养殖宜选择避风内湾,透明度要求7-8m,流速10cm/s为结,最适水温16-23℃当水温低于9℃或高于28℃时对其生长不利。 目前日本的河豚养殖以网箱养殖为主。第一年从稚鱼至1龄鱼采用聚乙烯网箱。当体重达300g以上时,移入4cm网目的金属网箱中饲育,直至上市出售为止。国内网箱养殖河豚的网箱规格为3×3×5m,多见于南方沿海,北方大多数为池塘养殖,面积数千至数万m2不等,池深2-2.5m。除单养外,近年也有混养者,浙江于92-93年在沈家门进行东方豚与对虾的土池混养获得成功。 (二) 养成与生长 体重3-4g的鱼苗,从6-7月份放于网箱,至12月底可达400g左右,至第二年底可达1000g以上。此时即可收获上市。红鳍东方豚的最佳上市规格是1kg,其价格最高。为了达到较好的养殖效果,越冬前鱼体重应达到350g以上。在12月份以前,水温尚适宜于生长,因此要投喂充足的饵料。越冬期间,在鱼尚能摄食的情况下,也需尽可能保证少量投喂,以防降低体重和保证成活率稳定。越冬后从4月份开始恢复正常生长。尤其在水温适宜的9-11月份,其生长更加迅速。 具体管理措施: ①放苗前要挑选规格一致,健康活泼的苗种,同时要了解苗期的管理状况及有无畸形苗等。 ②苗种放养前必须进行药浴以防寄生虫等病侵入。 ③移苗和运输时应尽量使用大容器,以免鱼种鱼苗受伤。 ④防止残食现象的最好办法是生产和使用健康苗种。健康苗种在网箱和养殖池中表现集群活动,这样的状态下不易发生残蛟现象。 ⑤5-11月份要分选两次,换网时最好让新旧两网连接一起,使鱼自然转移,以免鱼体擦伤。 ⑥冰鲜饵料最好带冰加工,尽量保持饵料鲜度,防止蛋白质变质。 ⑦应从清晨开始投喂新鲜饵料以提高鱼苗摄食饵料的积极性。 (三) 饵料种类及投喂方法 稚鱼期都使用糠虾、虾、玉筋鱼、养成期除使用沙丁鱼、鲐鱼、玉筋鱼外、还使用斑 ,六线鱼、秋刀鱼和竹荚鱼等。为了提高收获时鱼肉的质量,有时还投喂乌贼、虾、牡蛎、文蛤等。 四、河豚疾病与防治 一)残食现象 二) 气泡病 系由单细胞藻类繁殖过盛引起,溶氧饱和度达200%以上便会发生。平日应使用遮光幕控制照度,或用略含藻类的海水饲育河豚苗。一旦发现有气泡病的迹象就应立即换水调整溶氧。 三) 黑变症 一般因饵料不适(尤其转换饵料),营养障碍(营养不全)或透明度高的饲育池引起的,多数由于开食不足造成生理障碍所致。预防方法是投喂合适饵料,降低照度。 四) 溃疡症 五) 赤潮中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