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态特征
鳇鱼体重一般在50-150公斤。体粗长成圆锥形,头、尾尖细。头略呈三角形,吻长而较尖锐。口下位,宽大,新月形。口的前方有2对触须,内侧一对较向前。眼小,距吻端近。左右鳃膜相互连结。身上有5行纵列的菱形骨板,上有尖锐而微弯的刺。鱼体其它部分的皮肤粗造无鳞。背骨板10-16个,较大,在体的背部正中,从头后直至尾鳍前方。左右侧骨板各为32-46个,从鳃孔上角后面直至尾鳍基部。腹侧骨板各为8-12个,自胸鳍基部直至腹鳍基部。背鳍位置远在体后方。尾鳍歪形,上叶长而尖。体表为黑青色,两侧黄色,腹面呈灰白色,背骨板为黄色,侧骨板为黄褐色。
生活习性鳇生活为于江河中下层的鱼类。常年栖居于淡水,不作长距离洄游。喜生活在大江夹心子、江岔等水流较缓慢或者是急流漩涡处的砾粒质和砾质水底。不喜群集,常分散活动。风大和涨水时游动异常活跃,常见有翻滚跃动的现象。退水时活性较差。冬季在大江深处越冬,初春开始向产卵场洄游。
生长繁殖性成熟需16年以上,体长1.6-2米时,才能达到性成熟开始繁殖。产卵期为5-7月份,水温为15-17℃,产卵在水流平稳、水深2-3米的砂质江段处,卵粘着在砂砾上。其怀卵量依鱼体大小而不同,一般为40万至300万粒,卵巢重量多为17-38公斤左右,大型个体的卵巢重达75公斤。成熟卵呈灰黑色,每粒似豌豆大小。鳇的幼鱼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及水生昆虫幼体为食;一龄后转食鱼类。鳇的食量相当大,它的肥育期正值大马哈鱼溯河而上,常窜入鱼群中捕食大马哈鱼。有人曾解剖一尾250公斤重的鳇鱼,发见其胃内食物竟有15公斤之多。生殖期间停止取食。
标准化网箱养殖基地 科学化培育有机水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