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树属常绿乔木。树干圆柱形,高达10m,干茎达24cm。常残存有老叶柄及其下部的叶崤,叶簌竖干顶,形如扇,近圆形,茎50-70cm,掌状裂深达中下部;叶柄长40-100cm,两侧细齿明显。雌雄异株,圆锥状肉穗花序腋生,花小而黄色。核果肾状球形,茎约1cm,蓝褐色,被白粉。花期4-5月,10-11月果熟。
地理分布原产我国,除西藏外我国秦岭以南地区均有分布,北起陕西南部,南到广东、广西和云南、西达西藏边界,东至上海浙江。从长江出海口,沿长江上游西岸500千米地带广为分布。
生长习性棕榈是国内分布最广,分布纬度最高的棕榈科种类。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耐寒性极强,稍耐阴。适生于排水良好、湿润肥沃的中性、石灰性或微酸性土壤,耐轻盐碱,也耐一定的干旱与水湿。抗大气污染能力强。易风倒,生长慢。
相关症状
病害多从叶柄基部开始发生,首先产生黄褐色病斑,并沿叶柄向上扩展到叶片,病叶逐渐凋萎枯死。病斑延及树干产生紫褐色病斑,导致维管束变色坏死,树干腐烂;叶片枯萎,植株趋于死亡。若在棕榈干梢部位,其幼嫩组织腐烂,则更为严重。在枯死的叶柄基部和烂叶上,常见到许多白色菌丝体。当地上部分枯死后,地下根系也很快随之腐烂,全部枯死。病原为拟青霉菌。
及时清除腐死株和重病株,以减少侵染源。适时、适量剥棕,不可秋季剥棕太晚,春季剥棕太早或剥棕过多。春季,一般以清明前后剥棕为宜。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喷雾,或刮除病斑后涂药,均有一定防治效果。喷药时间,从3月下旬或4月上旬开始,每10至15天一次,连续喷3次。 基本用途
棕榈树栽于庭院、路边及花坛之中,树势挺拔,叶色葱茏,适于四季观赏。木材可以制器具。棕榈叶鞘为扇子型,有棕纤维,叶可制扇、帽等工艺品,根入药。单子叶植物中的棕榈科植物以其特有的形态特征构成了热带植物部分特有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