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鹅掌楸
编辑
马褂木即鹅掌楸。
鹅掌楸(学名:Liriodendron chinensis (Hemsl.) Sarg),别名马褂木、双飘树,中国特有的珍稀植物。落叶大乔木,叶大,形似马褂,故有马褂木之称。乔木,高达40米,胸径1米以上,小枝灰色或灰褐色。叶马褂状,长4-12(18)厘米,近基部每边具1侧裂片,先端具2浅裂,下面苍白色,叶柄长4-8(-16)厘米。它生长快,耐旱,对病虫害抗性极强。花大而美丽,秋季叶色金黄,似一个个黄马褂,是珍贵的行道树和庭园观赏树种,栽种后能很快成荫,它也是建筑及制作家具的上好木材。主要生长在长江流域以南。主治风湿痹痛,风寒咳嗽等疾病。
中文学名
鹅掌楸
拉丁学名
Liriodendron chinensis (Hemsl.) Sarg
别 称
马褂木,双飘树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毛茛目
科
木兰科
亚 科
鹅掌楸亚科
属
鹅掌楸属
种
鹅掌楸
分布区域
秦岭以南至越南北部,东起浙江,向西直至云南省。
保护级别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目录
1形态特征
2生长习性
3分布情况
4栽培技术
▪繁殖方法▪采种▪育苗▪病虫防治5主要价值
▪科研价值▪观赏价值▪经济价值▪药用价值
1形态特征编辑
鹅掌楸
乔木,高达40米,胸径1米以上,小枝灰色或灰褐色。叶马褂状,长4-12(18)厘米,近基部每边具1侧裂片,先端具2浅裂,下面苍白色,叶柄长4-8(-16)厘米。花杯状,花被片9,外轮3片绿色,萼片状,向外弯垂,内两轮6片、直立,花瓣状、倒卵形,长3-4厘米,绿色,具黄色纵条纹,花药长10-16毫米,花丝长5-6毫米,花期时雌蕊群超出花被之上,心皮黄绿色。聚合果长7-9厘米,具翅的小坚果长约6毫米,顶端钝或钝尖,具种子1-2颗。花期5月,果期9-10月。[1]植物形态中国植物图像库(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提供并参与编辑
鹅掌楸全株(11张)
鹅掌楸根茎(1张)
鹅掌楸枝叶(2张)
鹅掌楸花果(13张)
2生长习性编辑喜光及温和湿润气候,有一定的耐寒性,喜深厚肥沃、适湿而排水良好的酸性或微酸性土壤(pH4.5-6.5),在干旱土地上生长不良,也忌低湿水涝。生于海拔900-1000米的山地林中。[2]
3分布情况编辑
鹅掌楸(3张)鹅掌楸
鹅掌楸用种子繁殖,必须用人工辅助授粉。秋季采种精选后在湿沙中层积过冬,于次年春季播种育苗。第三年苗高1米以上时间即可出圃定植。移植物时应保护根部。栽培土质以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和微酸性的土壤。采种母树宜选择生长健壮的15~30年生的林木。鹅掌楸种子10月份成熟,当果实呈褐色时即应采收。果枝剪下后放在室内阴干约7~10天,然后放在日光下摊晒2~3天,待具翅小坚果自行分离,去除杂质,装入布袋干藏。
育苗鹅掌楸的育苗的地方,应选择避风向阳,土层深厚,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秋末冬初深翻,翌春施基肥整平土壤,并且挖好排水沟,修筑高床,苗床方向为东西向。育苗有播种和扦插两种方式。
播种育苗采用条播,条距20~25cm,每667m2播种量10~15kg。3月上旬播种,播后覆盖细土并覆以稻草。一般经20~30天出苗,之后揭草,注意及时中耕除草,适度遮荫,适时灌水施肥。1年生苗高可达40cm。
种子育苗
选择20~30 年生的健壮、成群状分布的母树,10 月聚合果呈褐色时采收,不采单株、孤立木的种子。采回的种子放在室内阴凉、通风处,摊放1 周左右,再放在户外摊晒2~3 d,待翅状小坚果自动分离后进行净种处理,可布袋干藏或沙藏。育苗圃地选取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砂质壤土,不宜选择蔬菜、瓜类用地。为促进早期苗木生长、发育,必须细致整地和施肥。播种前1 个月,深翻圃地,施腐熟厩肥和饼肥3~3.75 t/hm2,并用5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0.2 %溶液消毒土壤。土地整平后,按宽100~ 120 cm,高25 cm,步道宽30 cm做好苗床。播种前30~40 d,对种子进行催芽,催芽后播种,发芽率高,出苗整齐。将种子用一定湿度的中沙(手捏成团,松开即散)分层混藏,底面铺 1 层35~40 cm湿沙,上面加盖麻袋、草帘等覆盖物,有利于透气和减少水分蒸发,隔10~15 d 适量洒水和翻动1 次,保持湿度。一般在雨水至惊蛰期间播种比较好。采用条播,条距25~30 cm,播种沟深2~3 cm,可将沙与种子拌匀,然后均匀地撒播在播种沟里,播种量150~225 kg/hm2。播种后,覆盖焦泥灰或黄心土,盖土厚1.5~2 cm,以看不见种子为易,然后用稻草或其他草类覆盖。当幼苗开始出土时,要分2~3 次将草揭完,揭草通常选在阴天或傍晚进行。揭草后,注意中耕除草和病虫害防治,雨后用波尔多液或0.5 %高锰酸钾喷洒,酌施追肥,以叶面追肥为主,少量多次。为提高苗木产量和质量,应在4 月底5 月初的阴天或小雨天进行间苗、补苗,使苗木分布均匀,定植密度为10~15 株/m2。
扦插育苗
选择插条要考虑位置效应和采穗母树条件,可采用硬枝扦插和嫩枝扦插。
鹅掌楸
①硬枝扦插。选择1 年生健壮0.5 cm 粗以上的穗条,剪成长15~20 cm 插条,下口斜剪,每段应具有2~3 个芽,插入土中2/3,扦插前用50 mg/L Ⅱ号ABT 生根粉加500 mg/L 多菌灵浸扦插枝条基部30 min 左右。插条应随采随插,插好后要有遮荫设施,勤喷水,成活率可达75 %左右。
②嫩枝扦插。剪取当年生半木质化嫩枝,可保留1~2 个叶片或半叶,6~9 月采用全光喷雾法扦插,扦插基质采用珍珠岩或比较适中的干净河沙,要保持叶面湿润,成活率一般在50 %~60 %。扦插后50 d,对插条进行根外施肥,以提高成活率和促进插条生长。
一般3月上中旬进行栽植。应选在比较背阴的山谷和山坡中下部。庭园绿化和行道树栽培应选择土壤深厚、肥沃、湿润的地段。栽植地在秋末冬初进行全面清理,定点挖穴,穴径60~80cm,深50~60cm,翌年3月上中旬施肥回土后栽植,用苗一般为2年生,起苗后注意防止苗木水分散失,保护根系,尽量随起苗随栽植,株行距以2×2m~2×3m为宜。
病虫防治鹅掌楸
马褂木病虫害很多,马褂木的主要病虫有炭疽病、白绢病。炭疽病危害马褂木主要发生在叶片上,病斑多在主侧脉两侧,初为褐色小斑,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黑褐色其外部色较浅,边缘为深褐色,病斑周围常有褐绿色晕圈,后期病斑上出现黑色小粒点。病原为Gloeosporium sp ,属半知菌腔孢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盘圆孢属。分生孢子盘无刚毛,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无色,单胞,内含1-2个油球。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盘在病残株及落叶上越冬。分生孢子随风雨、气流传播,从寄主的伤口或气孔侵入,在梅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发病严重。药防:发病期喷施5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每10-18天1次,连续2-3次。
白绢病
此病症状为:先是受害苗木的根部皮层腐烂,而后地上部份萎蔫死亡。发病期为6--9月,7--8月为发病旺季,高温高湿、土壤沙性、酸性土及连作易引起发病。防治措施:苗木患病以预防为主,药物只能起控制作用。
1、在发病期,用5%石灰水或1%硫酸铜浇苗根,也可用每亩100斤石灰撒于圃地上。
2、增施有机肥:提高苗木生长,增强抗性,增加微生物。
3、进行轮作:有可能的话,苗木和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时间4-5年以上。[4]
5主要价值编辑科研价值鹅掌楸为古老的遗植物,在日本、格陵兰、意大利和法国的白垩纪地层中均
鹅掌楸
发现化石,到新生代第三纪本属尚有10余种,广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到第四纪冰期才大部分绝灭,现仅残存鹅掌揪和北美鹅掌楸两种,成为东亚与北美洲际间断分布的典型实例,对古植物学系统学有重要科研价值。观赏价值鹅掌楸树形羰正雄伟,叶形奇特石雅,花大而美丽,为世界珍贵树种之一,17世纪从北美引中到英国,其黄色花朵形似杯状的郁金香,故欧洲人称之为“郁金香树”,是城市中极佳的行道树、庭荫树种,无论丛植、列植或片植于草坪、公园入口处,均有独特的景观效果,对有害气体的抵抗性较强,也是工矿区绿化的优良树种之一。[5]
经济价值材淡红褐色,轻软适中,纹理清晰,结构细致,轻而强韧,硬度适中,是胶合板的理想原料,也是制家具、缝纫机板、收音机壳与室内装修的良材,但抗腐力弱。
药用价值【性味】 辛;性温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散寒止咳。主风湿痹痛,风寒咳嗽。
相关图片(5张)【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临床应用】 治因受水湿风寒所引起的咳嗽、气急、口渴、四肢微浮。以干树皮一两,加芫荽、山油麻(阴行草)各五至六钱,老姜三片,甘草三钱,水煎,冲红糖,早、晚饭前各服一次。
【化学成分】叶含美鹅掌楸内酯(tulipinolide)和表美鹅掌楸内酯(epitulipinolide)。皮含鹅掌楸甙(liriodendrin)。木部含鹅掌楸碱(liriodenine),海罂粟碱(glaucine),去氢海罂粟碱(dehydroglaucine),巴婆碱(asimilobine),N-乙酸基原荷叶碱(N-acetylnornuciferine),去甲黄心树宁碱(norushinsunine),右旋丁香树脂酚(syringaresinol),右旋丁香树脂酚二甲醚(syringa-resinol dimethylether),丁香醛(syringaldehyde),O-甲基阿塞洛林(O-methylatheroline),N-乙酰巴婆碱(N-acetylasimilobine)。
【药理作用】 抗菌作用 心材乙醇提取物具有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包皮垢分枝杆菌、白色念珠菌及黑曲霉等有效,进一步证明抗菌有效成分为去氢海罂粟碱(dehydroglaucine)。[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