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采种1~2月,秋季采种,采后即播。在整好的苗床上,按行距33厘米开沟,深约10厘米,均匀撒种,每公顷播种量为90-120千克。播后,盖草木灰及细土,压紧。第二年幼苗生长较慢,要经常除草,松土,并施清淡人畜粪尿。以后每年要注意中耕除草。追肥,培育3年后可出圃定植。移栽宜在春天雨后进行。株行距各为100厘米。栽前,带土挖起幼苗,如不能带士,必须用稀泥浆根,栽后才易成活。当南天竹种子鲜红尚未发黑脱落之前,在生长健壮的植株上采摘充分成熟的果实,除去果柄,将果实用清水浸泡2~3天。待果皮发软后,用河沙与之混合,搓揉,去果皮、果肉,再用清水漂洗除去漂浮的干瘪种子,晾干后即可进行沙藏催芽。

选一适当大小的花盆,盆的底孔用两片瓦片或薄薄的泡沫片盖住,既要保证盆土不被水冲出去,又要能让多余的水能及时流出。瓦片或泡沫上再放上一层陶粒或是打碎的红砖头,作为滤水层,厚约2~3公分。排水层上再放有肥机肥,厚约1~3公分,肥料上再一薄层基质,厚约2公分,以把根系与肥料隔开,最后把植物放进去,填充营养土,离盆口约剩2~3公分即可。
南天竹变型和栽培品种均为常绿灌木,高达1米左右,干直立,丛生少分枝,老茎浅褐色,幼枝常红色。2至3回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各级羽状小叶对生,小叶革质,长3厘米至10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近无柄,深绿色,入冬现红色。五六月间开白色小花,萼片和花瓣多轮,圆锥花序顶生,长20厘米至35厘米。浆果球形,10月至11月成熟,呈鲜红色、黄色、白色或紫色,经霜不落,宿存至翌年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