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竹
早竹,又名:早园竹、早哺鸡竹等。为禾本科植物,秆高8-10m,径4-6cm。适宜在微酸性、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而湿润,坡度平缓的土壤环境生长。笋期3月下旬至4月上旬或更早,故谓之早竹。其笋味鲜美,是浙沪一带早春主要的时令菜鲜之一。此外,还可以供园林绿化观赏用等。
植物形态 早竹(学名:Phyllostachys praecoxC. D. Chu [Phyllostachys praecox C. D. Chu et C. S. Chao] )竿高8-10米,粗4-6厘米,幼竿深绿色,密被白粉,无毛,节暗紫色,老竿绿色、黄绿色或灰绿色;中部节间长15-25厘米,常在沟槽的对面一侧微膨大,有时隐约有黄色纵条纹,壁厚约3毫米;竿节最初为紫褐色,竿环与箨环均中度隆起。箨鞘褐绿色或淡黑褐色,初时多少有白粉,无毛,有不规则分散的大小不等的斑点,还有紫色纵条纹;无箨耳及鞘口繸毛;箨舌褐绿色或紫褐色,拱形,两侧明显下延或稍下延,致使箨舌两侧露出甚多,边缘生细纤毛;箨片窄带状披针形,强烈皱曲或竿上部者平直,外翻,绿色或紫褐色。末级小枝具2或3叶,稀可5或6叶;无叶耳和鞘口繸毛;叶片带状披针形,长6-18厘米,宽0.8-2.2厘米。花枝呈穗状,长4-(5-7)厘米,基部托以4-6片逐渐增大的鳞片状苞片;佛焰苞5-7片,无毛或疏生短柔毛,无叶耳及鞘口繸毛,缩小叶小形,狭披针形至锥状,每片佛焰苞内生有2枚假小穗;侧生假小穗常不发育,顶生假小穗常含2朵小花,常仅下方的1朵发育;颖1片,被短柔毛;外稃长2.5-2.8厘米,背部有短柔毛疏生;内稃长2-2.5厘米,背部1/2以上疏生短柔毛;鳞被仅见到1片,长约3毫米;花药12-13毫米;柱头仅见有2枚。笋期在3月中旬开始,花期4-5月。[1][2][3] 地理分布 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1][4] 栽培特点
早竹(图2)
种竹的选择和掘取 宜选二年生秆基直径为2-3厘米的竹做种竹,常有几株竹靠近生长在同一竹鞭上,可一齐掘起。选留强壮的2-3株,成丛种竹造林,成活率高,繁延快,可提早成林。[5]
栽种竹和留母竹的密度 栽种时,整株移植的每亩栽50-70株;移鞭的每亩70-90株。成林后,每亩保持母竹400-450株。因此,每年留养新竹每亩100-120株左右,砍去同数者竹。[5]
竹鞭的处理 早竹类留母竹多,竹鞭较浅而密生,发生跳鞭的机会多,不便挖沟埋鞭,可采用铺土埋鞭。用塘泥、河泥等结合施肥于晚秋成冬季铺在竹林地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