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鞭草
产品图片:
产品包装:
简介:
中文学名:马鞭草
拉丁学名:Herba Verbenae Officinalis
别称:紫顶龙芽草、野荆芥、龙芽草、凤颈草、蜻蜓草、退血草、燕尾草
界:植物界
科:马鞭草科
功能主治
1.饮用方法
2.适宜人群
3.贴心提示
多年生草本,高30~120厘米;茎四方形,上部方形,老后下部近圆形,棱和节上被短硬毛。单叶对生,卵形至长卵形,长2~8厘米,宽1.5~5厘米,3~5深裂,裂片不规则的羽状分裂或不分裂而具粗齿,两面被硬毛,下面脉上的毛尤密。花夏秋开放,蓝紫色,无柄,排成细长、顶生或腋生的穗状花序;花萼膜质,筒状,顶端5裂;花冠长约4 毫米,微呈二唇形,5裂;雄蕊4枚,着生于冠筒中部,花丝极短;子房无毛,花柱短,顶端浅2裂。果包藏于萼内,长约2毫米,成熟时裂开成4个小坚果。
喜肥,喜湿润,怕涝,不耐干旱,一般的土壤均可生长,但以土层深厚、肥沃的壤土及沙壤土长势健壮,低洼易涝地不宜种植。全草含马鞭草甙(verbenalin),ey 5-羟基马鞭草甙;另含苦杏仁酶、鞣质;戟叶马鞭草甙(hastatoside ),羽扇豆醇(lupelo),β-谷甾醇(β-sitosterol),熊果酸(ursolic acid) ,桃叶珊瑚甙(aucubin),蒿黄素(artemetin)。叶中含马鞭草新甙(verbascoside),腺甙(adenosine),β-胡萝卜素(β -carotenne)。根和茎中含水苏糖(stachyose)。
产地分布:
中国、地中海、欧洲、
各家论述
1.《本草经疏》:马鞭草,本是凉血破血之药。下部NI疮者,血热之极,兼之湿热,故血污浊而成疮,且有虫也。血凉热解,污浊者破而行之,靡不瘥矣。陈藏器谓其破血杀虫,亦此意耳。
2.《别录》:主下部NI疮。
3.《本草拾遗》:主症癖血癖,久疟,破血。作煎如糖,酒服。
4.《日华子本草》:通月经,治妇人血气肚胀,月候不匀。
5.《本草衍义补遗》:治金疮,行血,活血。
6.《纲目》:捣涂痈肿及蠼螋尿疮,男子阴肿。
7.《生草药性备要》:活血通经。能去脓毒,洗痔疮毒,退上部火,理跌打。
8.《分类草药性》:去小便血淋肿痛。
9.《天宝本草》:利小便,平肝泻火。治赤疮,火眼。
10.《现代实用中药》:根用于赤白痢疾,慢性疟疾,水肿,膨胀等。并有泻下作用。
11.《中华本草》主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牙龈肿痛;黄疸;痢疾;血瘀经闭;痛经;症瘕;水肿;小便不利;疟疾;痈疮肿毒;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①《全国中草药汇编》4.5~9g。
②《中华本草》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功效用途:
马鞭草茶具有提神、平缓情绪、消除呕心、促进消化的功效,另外它还能有效解决下半身水肿的困扰,特别适合因需长时间坐在办工室而引致腿肿的白领饮用。有机柠檬马鞭草有花草茶女王的美誉。它能够强化神经系统,改善焦虑及神经衰弱,对神经系统具滋补及松弛功效,强化肝脏功能,减缓静脉曲张, 可缓和多种皮肤病症,提高人体免疫系统。
饮用方法
茶品口感: 呈现澄亮的淡绿色泽,新鲜的柠檬香气扑鼻而来,细细品尝十分清爽
适宜人群
1、下半身堆积过多,特别烦恼臀部,大小腿粗大者
2、摄取过多,消耗过少,想保持完全腿型曲线的女性
3、久座的上班族,电脑族,网店掌柜,中年发福人群冲泡方式: 取少许用热水泡约2~3分钟即可饮用,用水壶或是大的茶杯反复续水泡,直到冲淡为止。可以用蜂蜜调味。续水八杯时效果最好了,也可以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加减水量
贴心提示
1、服用后若有口干舌燥、大腿微微发热或酸的现象,是正常反应,可多喝水补充水分。喝这类茶,不会拉肚子可当水喝,每日喝足2,000cc最佳。
2、孕妇禁用。
药理作用
镇咳
马鞭草水煎液有一定镇咳作用,其镇咳的有效成分为β-谷甾醇和马鞭草甙。
对子宫的作用
马鞭草在浓度为1.6×10-2g/ml时,对大白鼠子宫肌条及非妊娠人体子宫肌条均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在大白鼠子宫肌条,动情期的标本对马鞭草最为敏感,加入马鞭草后常引起紧张性和收缩振幅同时增加;而其他各期的标本常常只是收缩振幅有所增加。人的子宫肌条对马鞭草的反应较弱,一般只是紧张性发生变化。在大白鼠子宫肌条实验中马鞭草和PGE2有相互增强作用,而和PGF2a则只有相加作用。马鞭草在足以兴奋子宫平滑肌的浓度时,对空肠平滑肌去没有明显作用,也不能增强PGE2对空肠平滑肌的作用。
其他作用
马鞭草甙对交感神经末梢小量兴奋,大量抑制;对哺乳动物可促进乳汁分泌。清热解毒药;活血通经药;利水消肿药;截疟药;活血散瘀,截疟,解毒,利水消肿。用于症瘕积聚,经闭痛经,疟疾,喉痹,痈肿,水肿,热淋。
临床新用途
1.治疗疟疾
方法:取新鲜马鞭草60~150g(干品减半),加水浓煎成300ml左右,于发作前4小时、2小时各服1次;连服2~4日,并每次用干品全草15g(小儿酌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6日。结果:33例患者症状消失后48小时,血检疟原虫均阴转,有效率达92%。
2.治疗白喉
方法:取干马鞭草(全草)30g,浓煎成300ml左右。成人每次150ml,每日服2次;儿童8—14岁,每次lOOml,每日2次,8岁以下每次50ml,每日3~4次,均连服3~5日。治疗白喉50例,全部治愈,服药后平均退热时间15.3小时,假膜消失时间2.2日,咽拭培养转阴时间2.4日,平均住院时间4.6日。
3.治疗传染性肝炎
方法:取马鞭草500g制成煎液800ml,成人40—50ml,小儿20—30ml,均每日服3次,共治疗80例。结果:77例痊愈,2例显效,无效1例。黄疸消失时间平均15日,各种消化系统症状3~12日消失,肝肿大72例于“14一35日回缩,肝功能及转氨酶检查,79例在10一30日内恢复正常。住院日期平均23.6日。
4.治疗流行性感冒
方法:用马鞭草30g,青蒿、羌活各15g,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或研末加面粉做成茶剂冲服。用药后随访51例,46例痊愈,3例有效,2例无效。
5.治疗丝虫病
方法: 以马鞭草为主,配合苏叶、青蒿,治疗血检阳性但无明显体征的丝虫病人81例,经过1个疗程后复查,微丝蚴阴转率达90%,45日后复查阴转率为81.4%。马鞭草30g,苏叶15g,青蒿12g,加水煮沸浓缩至50—80ml,每日1剂,分早、晚2次空腹服下。
1—10岁和11~15岁儿童,剂量约为成人总量的1/3和2/3,连服10日为1个疗程。服药后无严重副作用,仅有少数患者出现恶心、头昏、头痛、呕吐和腹痛等,可自行恢复。
6.治疗血吸虫病
有报道用马鞭草研粉或制成丸剂内服,每日3次,每次1丸(每丸含马鞭草3g),8~10日为1个疗程,治疗早、中期血吸虫病有一定疗效,部分病例大便复查阴转。
繁殖及栽培管理
选择土层较厚的壤土或沙壤土为种植地。4月下旬~5月上旬播种。防止草荒,做到田间无杂草。田间长时间的大量积水有根腐病发生只要及时排水、松土就可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