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竹林洒下斑驳的光点,几只毛色光滑的青脚麻鸡自由地在其中穿梭,不远处留坝县火烧店镇天星亮村贫困户付忠明拿着笤帚小心翼翼地为几桶棒棒筒蜂箱扫尘。“去年养的鸡不仅卖得快,价钱还卖得好,今年我要扩大规模,大干一场。”付忠明说,他妻子智障,自己从小患有慢性骨髓炎重活干不了,还要经常去看病,导致家里收入低、支出高,精准扶贫后帮扶干部为自己制定了养鸡、养蜂、种中药材的脱贫计划,经过一年的努力,去年家里人均收入达5267元,顺利脱了贫。
在留坝县,像付忠明一样通过种养殖业脱贫的贫困户不在少数。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该县始终将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结合实际围绕“休闲农业、品牌农业、良心农业”,选择了“三养一药一旅游”(养鸡、养蜂、养食用菌、中药材种植、发展旅游产业)的产业扶贫思路。累计建成扶贫产业基地20个,带动全县1590户贫困户发展扶贫主导产业,占到总数的84%,累计养殖土蜂4万余桶、土鸡近10万只,发展袋料香菇1220万筒,种植白芨、西洋参等中药材2657亩,贫困户种养殖产业收入占到全年收入的半数以上。
“对于产业扶贫而言,只有精准定位产业与项目,以项目带动,形成品牌与规模,激发农民的致富内生动力,才能对资本、人才产生吸引力。”该县县长马宏伟说。
去年5月,“留坝棒棒蜜”体验店在袁家村开张,店长王维说:“棒棒蜜虽然卖价高,但因品质好,回头客非常多,生意一直很红火!”该县以“棒棒桶、中华蜂、百花蜜”为标志的“留坝蜂蜜”不仅成功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还申报了8件专利,随着央视、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持续深入报道,逐步打响了“留坝棒棒蜜”的品牌。
为了让更多的农特产品像蜂蜜一样畅销,该县通过种源控制、品牌认证、市场管控等措施,擦亮了留坝香菇、木耳、土蜂蜜等6个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的“金”字招牌,实现农产品做特、做优、卖贵的目的。县财政拿出500万元扶贫贷款担保基金,拉动金融机构投入扶贫资金5000万元,各级各部门投入资金1639万元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同时,依托旅游业优势,深入实施农旅融合,让农产品摇身一变成了旅游商品。
该县小留坝村村民邬曾荣近两年搭上了农旅融合的快车道,赚了个盆满钵满。“游客来了自己摘不愁销路,一个夏天就这一棚草莓就能卖上万元。”春节刚过,老邬一边忙活着查看大棚里的温度,一边告诉笔者现在这种施农家肥、无污染的水果蔬菜很受欢迎。目前,该县建成像小留坝村一样的瓜果蔬菜采摘园、格桑花海、农耕文化体验园等各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5个,建成休闲农家139户、休闲农庄10个,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休闲农家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超过亿元。此外,该县在实施旅游“一业突破”战略中,坚持把每个景区打造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龙头企业”,各景区景点90%的就业岗位安置县内贫困户成员,目前,全县70%的贫困户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旅游产业中,获得的收入占贫困户年收入的76%。
“产业发展离不开企业带动,没有龙头企业就没有市场,没有产业链。”该县县委书记许秋雯说,推进产业扶贫,要创新机制,鼓励企业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向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切实提高产业增值能力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
“去年通过签约,我们合作社的103头土猪销售一空,今天我又和山城农特产品有限公司签订了供销合同,我负责养殖,他们负责销售。”刚刚签约的该县青桥驿镇宏图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焦国安高兴地说。正月十二,从该县山城农特产品有限公司传来了好消息,公司要增加2017年农特产品销售订单,当天像焦国安一样的20余名合作社和贫困户代表在该公司进行了集中签约。
该县积极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山城农特产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种源控制、规模养殖、严把质量、统一销售的订单模式,实现了产销“一条龙”服务,彻底解决贫困户农特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去年所有签约的土鸡、土猪、土蜂蜜等农产品全部销售一空,春节前货源紧张还不够卖!”该公司负责人杨茂华高兴地说。该公司运营4个月来已收购销售土鸡1.1万余只、生猪800余头、香菇10万斤,木耳、蜂蜜、西洋参等1万斤。
此外,该县在8个镇(办)建立电子商务服务站,在21个贫困村建立电子商务示范店,发展电子商务示范户32户,个人网店375家,物流、快递11家,两年来线上交易额达1.77亿元。该县依托线上线下齐动手,形成了完整的产品销售链,土蜂蜜、土鸡销售价格翻了一番,土猪价格上涨35%,贫困户年人均增收达30%以上,扶贫主导产业让很多贫困群众圆了小康梦。(汉中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