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卫生学者较新研究显示,人感染流感H7N9的地理范围不断扩大,病毒在禽间的地理扩散范围更广泛。
禽类中H7N9病毒的循环强度增加;未来,人间病例可随禽中循环的高致病性和低致病性流感H7N9病毒的比例变化而变化。
建议永久关闭活禽市场,或在疫情发生前采取主动的活禽市场关闭措施。
复旦大学6日披露,该校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余宏杰课题组在人感染H7N9的流行病学特征变化和大流行风险评估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较新发表于国际品牌医学期刊《柳叶刀感染性疾病》。
自2013年3月中国发现了全球首例人感染禽流感H7N9病例以来,每年冬春季都会出现一波人感染禽流感H7N9疫情。本研究聚焦于2016-2017第五波禽流感H7N9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严重性,并与前四波进行比较,以揭示其流行病学特征、临床严重性和大流行风险是否发生了变化。
这篇文章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
人感染H7N9的地理范围不断扩大
研究结果表明,人感染H7N9的地理范围不断扩大,提示病毒在禽间的地理扩散范围更广泛。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活禽市场关闭,病毒可沿着家禽运输和交易的路线隐性传播,持续扩散到没有或没有严格执行活禽市场关闭的地区,包括尚未发现疫情的地区。
2016-2017年(第五波疫情)发生的人感染H7N9病例,较此前疫情(其他颜色小点)分布范围更广,数量更多。
第五波疫情较往年出现得更早,发病更多
研究发现,2016-2017年第五波疫情较往年出现得更早,报告病例数也超过了之前任何一波。
从左至右分别是五波疫情的人感染数,可见2016-2017年这一波(红色部分)发病数明显高于往年。
从先进波到第五波疫情,16-59岁病例的比例从41%逐渐上升至57%。
第四波和第五波疫情中城乡结合部及农村病例的比例(63%和61%)高于前三波(39%,55%和56%),但各省情况不完全一致。
约70%的病例发病前10天有家禽暴露史,活禽市场和散养家禽暴露仍是感染的两个主要途径。
虽然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病例报告活禽市场暴露的比例较城市病例低,但是第五波疫情中仍有48%的农村病例及61%的城乡结合部病例报告了活禽市场暴露。
H7N9住院病例的死亡、机械通气和入住重症监护室的风险与以往类似。
H7N9已变异为高致病性病毒
在2016-2017第五波疫情前,H7N9病毒为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禽类感染该病毒后不出现临床症状。
然而,2017年2月19日,中国疾控中心报告从广东的两例人感染禽流感H7N9病例中分离病毒株的测序结果显示,病毒的HA裂解位点插入了多个碱性氨基酸,提示该病毒已变异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在禽类中出现病死等情况。
建议采取永久性活禽市场关闭
本研究提示对活禽中的禽流感H7N9监测需进一步加强,并建议采取永久性活禽市场关闭,或在疫情发生前采取主动的活禽市场关闭措施。
人间病例对于病死禽的暴露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但未来可随禽中循环的高致病性和低致病性禽流感H7N9病毒的比例的变化而变化。
第五波疫情报告的病例数高于前四波,提示禽类中H7N9病毒的循环强度可能较前几波高。
(文章综合自:央广网、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