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污直排,养殖大县成长之痛
3月30日上午8点,袁庄镇大袁庄村南一沟塘,只见水质漆黑如墨,散发出腥臊的气味。“你看,就是那家屠宰场搞的鬼。”一位附近的村民反映,这家活禽屠宰场原本是养鸡场,最近几年养鸡行情不好,就改成了杀鸡场,每天屠宰加工后的废水直排进了西边的这条沟塘,长期下来整个河水就被污染了。
这不是个案。与其他畜种相比,生猪养殖污染问题最为突出,在一些生猪养殖大镇,粪污直排现象带来的环境问题触目惊心。此前,县人大收集的800多条选民意见中,粪污直排问题占了较大比例。据测算,一头生猪每年产生的粪便超过1300公斤,粪便产生量占畜禽粪污总量的三分之一。而作为生猪养殖大县,我县存栏生猪超过160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一直稳定在20万头以上,年出栏肥猪近130万头。
养殖可致富,但粪污直排却在制约如东畜禽养殖业的兴盛,特别是生猪养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县畜牧兽医站站长、推广研究员王爱华介绍,我县生猪养殖产业布局分散,全县现有养殖户83000多户,各镇(区)均有大、中、小型养殖场,散、小养猪户猪舍沿河而建,畜禽粪便直接排放三级、四级河道的十分普遍,附近的河道、水渠、鱼塘由此污染严重,水质变黑、发臭,严重影响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调查显示,我县养殖户粪污直排总户数达10000户,其中,50头以下散养直排户7000多户,50头以上规模养殖直排户2000户以上。农村畜禽养殖污染已经成为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成为农村环境整治当务之急。
规范养殖,禁养区内不留死角
根据“263”行动统一部署,我县根据县情市级,按照区域环境功能和环境承载能力,调整优化了畜禽养殖的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细化畜禽养殖区域总量控制指标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措施,实行专区饲养、生态治理。
把各类学校、医院周边500米范围内;县城规划区及周边200米范围内;建制镇镇区及周边500米范围内;如泰运河、九圩港、遥望港、四贯河、江海河、掘苴河、栟茶运河两侧各200米范围内;小洋口国家级海洋公园的一级管控区范围内;其它法律、法规、行政规章规定及县人民政府根据环境保护需要依法划定的区域列为禁养区。
禁养区内,严禁新建、扩建畜禽养殖场所,已有的506家畜禽养殖场(户)今年8月底前必须关闭拆除或搬迁。“有些养殖圈舍建得比较好的,养殖户可以保留转产他用,但必须拆除养殖设施设备,且不得再用于畜禽养殖。”王爱华解释。
如泰运河、九圩港、遥望港、四贯河、江海河、掘苴河、栟茶运河两侧200至500米范围内;境内其他一、二级河道两侧各200米范围内;境内三级河道两侧各100米范围内;小洋口国家级海洋公园的二级管控区范围内;水体、土壤面源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为限养区。限养区内,严格控制畜禽养殖规模,引导散、小养殖逐步退出,现有的1727家畜禽养殖场(户)必须建设达标粪污处理设施,按生态健康养殖要求改造升级,今年底前完成到位。
其它地方为适养区,适养区内在遵循总量适度、动态平衡、优化结构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确定饲养畜禽品种、规模,合理布局建设规模适度的养殖小区。
倒逼转型,引领养殖业绿色发展
如何解决畜禽粪污处理的难题?王爱华说,出路在粪便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坚持能源化利用和肥料化利用相结合,以肥料化利用为基础,以能源化利用为补充。”
2015年,我县在畜禽养殖密度较大的马塘镇马南村先行试点,投资近60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20亩的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处置中心,实现畜禽粪便的区域化收集处置。该中心组建了畜禽粪污专业收集队伍,配备12辆收集车,覆盖半径达15公里,可有效处理周边11个村的非规模化养殖户约8万头生猪的粪便。养殖户采用干清粪的方式进行清粪,干鲜粪统一收集后运至集中处理中心,粪污厌氧发酵后,产生的沼气经水汽分离脱硫,储气罐稳压后,发电输入国家电网;沼液存储发酵后通过管道输送到周边农田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消耗不了的通过生物降解,达标排放。
“目前日发电1000千瓦时,春秋两季每天可达到2000千瓦时。”负责项目运行管理的马塘镇人大主席杨一说,自从畜禽粪便处理中心投入运行后,畜禽粪便露天堆放、畜禽废水直接排入沟河的现象基本没有了,镇上也好久没接到这方面的投诉和矛盾纠纷调处。
“在养殖密集的大镇建立集中收集、统一处理,进行沼气发电并网,以达到粪污能源化利用,减少养殖场乱排乱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王爱华告诉记者,这一可复制、能推广的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新模式正在全县推广,目前已建成9家畜禽粪便处理中心。我县还将大力推进沼气发电工程,鼓励建设与沼气工程相配套的生态循环农业基地,今年各镇(区)新建沼气发电并网项目不少于1个,确保到2020年,年出栏5000头以上猪场全部实行沼气发电并网,全县65个养殖粪污治理重点村实现生态循环农业基地全覆盖。(记者 曹雯雯 通讯员 石素梅)
3月30日上午8点,袁庄镇大袁庄村南一沟塘,只见水质漆黑如墨,散发出腥臊的气味。“你看,就是那家屠宰场搞的鬼。”一位附近的村民反映,这家活禽屠宰场原本是养鸡场,最近几年养鸡行情不好,就改成了杀鸡场,每天屠宰加工后的废水直排进了西边的这条沟塘,长期下来整个河水就被污染了。
这不是个案。与其他畜种相比,生猪养殖污染问题最为突出,在一些生猪养殖大镇,粪污直排现象带来的环境问题触目惊心。此前,县人大收集的800多条选民意见中,粪污直排问题占了较大比例。据测算,一头生猪每年产生的粪便超过1300公斤,粪便产生量占畜禽粪污总量的三分之一。而作为生猪养殖大县,我县存栏生猪超过160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一直稳定在20万头以上,年出栏肥猪近130万头。
养殖可致富,但粪污直排却在制约如东畜禽养殖业的兴盛,特别是生猪养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县畜牧兽医站站长、推广研究员王爱华介绍,我县生猪养殖产业布局分散,全县现有养殖户83000多户,各镇(区)均有大、中、小型养殖场,散、小养猪户猪舍沿河而建,畜禽粪便直接排放三级、四级河道的十分普遍,附近的河道、水渠、鱼塘由此污染严重,水质变黑、发臭,严重影响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调查显示,我县养殖户粪污直排总户数达10000户,其中,50头以下散养直排户7000多户,50头以上规模养殖直排户2000户以上。农村畜禽养殖污染已经成为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成为农村环境整治当务之急。
规范养殖,禁养区内不留死角
根据“263”行动统一部署,我县根据县情市级,按照区域环境功能和环境承载能力,调整优化了畜禽养殖的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细化畜禽养殖区域总量控制指标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措施,实行专区饲养、生态治理。
把各类学校、医院周边500米范围内;县城规划区及周边200米范围内;建制镇镇区及周边500米范围内;如泰运河、九圩港、遥望港、四贯河、江海河、掘苴河、栟茶运河两侧各200米范围内;小洋口国家级海洋公园的一级管控区范围内;其它法律、法规、行政规章规定及县人民政府根据环境保护需要依法划定的区域列为禁养区。
禁养区内,严禁新建、扩建畜禽养殖场所,已有的506家畜禽养殖场(户)今年8月底前必须关闭拆除或搬迁。“有些养殖圈舍建得比较好的,养殖户可以保留转产他用,但必须拆除养殖设施设备,且不得再用于畜禽养殖。”王爱华解释。
如泰运河、九圩港、遥望港、四贯河、江海河、掘苴河、栟茶运河两侧200至500米范围内;境内其他一、二级河道两侧各200米范围内;境内三级河道两侧各100米范围内;小洋口国家级海洋公园的二级管控区范围内;水体、土壤面源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为限养区。限养区内,严格控制畜禽养殖规模,引导散、小养殖逐步退出,现有的1727家畜禽养殖场(户)必须建设达标粪污处理设施,按生态健康养殖要求改造升级,今年底前完成到位。
其它地方为适养区,适养区内在遵循总量适度、动态平衡、优化结构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确定饲养畜禽品种、规模,合理布局建设规模适度的养殖小区。
倒逼转型,引领养殖业绿色发展
如何解决畜禽粪污处理的难题?王爱华说,出路在粪便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坚持能源化利用和肥料化利用相结合,以肥料化利用为基础,以能源化利用为补充。”
2015年,我县在畜禽养殖密度较大的马塘镇马南村先行试点,投资近60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20亩的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处置中心,实现畜禽粪便的区域化收集处置。该中心组建了畜禽粪污专业收集队伍,配备12辆收集车,覆盖半径达15公里,可有效处理周边11个村的非规模化养殖户约8万头生猪的粪便。养殖户采用干清粪的方式进行清粪,干鲜粪统一收集后运至集中处理中心,粪污厌氧发酵后,产生的沼气经水汽分离脱硫,储气罐稳压后,发电输入国家电网;沼液存储发酵后通过管道输送到周边农田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消耗不了的通过生物降解,达标排放。
“目前日发电1000千瓦时,春秋两季每天可达到2000千瓦时。”负责项目运行管理的马塘镇人大主席杨一说,自从畜禽粪便处理中心投入运行后,畜禽粪便露天堆放、畜禽废水直接排入沟河的现象基本没有了,镇上也好久没接到这方面的投诉和矛盾纠纷调处。
“在养殖密集的大镇建立集中收集、统一处理,进行沼气发电并网,以达到粪污能源化利用,减少养殖场乱排乱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王爱华告诉记者,这一可复制、能推广的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新模式正在全县推广,目前已建成9家畜禽粪便处理中心。我县还将大力推进沼气发电工程,鼓励建设与沼气工程相配套的生态循环农业基地,今年各镇(区)新建沼气发电并网项目不少于1个,确保到2020年,年出栏5000头以上猪场全部实行沼气发电并网,全县65个养殖粪污治理重点村实现生态循环农业基地全覆盖。(记者 曹雯雯 通讯员 石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