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观光农业 【植物学大会】自然环境中,植物新物种的形成

【植物学大会】自然环境中,植物新物种的形成

  来源:中国养殖致富网   作者:中国养殖致富网 有913人浏览 日期:2025-07-06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4日,来自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生物学院的Richard J.Abbott 教授,在深圳会展中心5号馆分享了一场《不同环境梯度下的植物物种形成及其杂交带》的主题报告。在本次报告中,他介绍了通过使用基因组分析方法的植物杂交带研究,将为杂交带在植物物种形成过程中的研究应用指明方向……

中国养殖致富网7月26日消息:24日,来自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生物学院的Richard J.Abbott 教授,在深圳会展中心5号馆分享了一场《不同环境梯度下的植物物种形成及其杂交带》的主题报告。在本次报告中,他介绍了通过使用基因组分析方法的植物杂交带研究,将为杂交带在植物物种形成过程中的研究应用指明方向。

植物能否成功迁移至不同的环境,取决于它适应局部环境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通过表型可塑性和遗传适应性展现。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案例试图解析不同的环境中物种表型的可遗传适应改变,及其潜在的分子遗传基础。无论是否存在基因流,这种可遗传的改变均可能发生,并且表型可能呈现为一种连续的变异(渐变群),或者表现为离散的生态型。在这两种情形下,局部适应的群体之间都可能缓慢的形成生殖隔离,并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

在新物种形成过程的中间阶段,两种情形会导致杂交带的出现,先进是局部适应的群体间存在连续的基因交流,另一种情况是由于生态和地理隔离障碍促发的局部适应群体发生二次接触。针对这两种类型的杂交带研究,将有助于增进理解环境梯度相关的物种分化过程中生殖隔离形成机制。目前植物杂交带的研究案例相对较为稀缺,一个主要原因可能取决于植物类群本身发生杂交事情的频率,杂交带建立并不像动物那么频繁,尤其是在环境条件下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例如缺乏足够程度的干扰。

尽管如此,最近开展的几个使用基因组分析方法的植物杂交带研究给该领域带来新的曙光,这些研究为杂交带在植物物种形成过程中的研究应用指明方向。

人物简介:

Richard J.Abbott ,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生物学院教授,品牌进化生物学家。他长期关注并从事杂交、植物交配系统变异,以及高山、地中海和温带植物的谱系地理学研究,并在菊科千里光属杂交区,同源和异源多倍体起源方面的研究颇有成就。

 
免责声明:官方QQ群:630504965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微信

关注中国养殖致富网官方微信账号:“中国养殖致富网”,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相关评论


按分类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