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3日,首届中国安全食品推广员培训会在北京北苑大酒店顺利进行,来自全国各地50名准推广员与会。
会议以“何食为安”为主题,详细介绍了全国安全食品推广工程项目,为此次会议打开了一个良好开端。与会专家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讲解了食品安全相关知识,涉及到国内外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相关食品安全标志解读及使用。项目负责人也向参会人员讲解了安全食品推广员管理办法以及相关工作流程。会议还对参会推广员进行了考试考核。据了解,该工程项目将在全国每一个县市招聘一名安全食品推广员。
我国食品安全总体形势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最为重视的一大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民生,也和国家兴旺息息相关。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与食品相关的上下游行业逐步形成独立的食品产业体系,成为集三产为一体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但是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食品安全导致的事故屡屡发生,不仅对产业发展造成影响,也给人民身体健康和安全带来威胁,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
中央强调,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各级领导部门积极响应党中央“四个最严”,严格落实群众食品安全问题,捍卫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有了明显改善,并且出现了大量的安全食品,广大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普遍提高。然而由于过去众多食品安全大事件屡屡发生,以及长时间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和网络上大批食品安全谣言,广大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信心依旧严重不足。
在2017年春节前夕,中央又对食品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全面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增强食品安全监管统一性和专业性,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要加强食品安全依法治理,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建设职业化检查员队伍,提高餐饮业质量安全水平,加强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工作,严防、严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安心。
2017年2月21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食品安全抽检覆盖全部食品类别、品种,国家统一安排计划、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每年组织实施的食品检验量达到每千人4份;农业污染源头得到有效治理,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7%以上;食品安全现场检查全面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者每年至少检查1次;食品安全标准更加完善,产品标准覆盖所有日常消费食品,限量标准覆盖所有批准使用的农药兽药和相关农产品;食品安全监管和技术支撑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规划明确了包括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快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接轨、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严格源头治理、严格过程监管、强化抽样检验、严厉处罚违法违规行为、提升技术支撑能力、加快建立职业化检查员队伍、加快形成社会共治格局、深入开展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行动等11项主要任务。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众食品安全意识不断提高
我国经济发展在近年来飞速上升,由此也带动了我国民众整体生活水平,广大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也在逐渐发生着转变,变化最大的地方体现在民众的食品问题上,我国人民逐渐由吃饱吃好转而追求吃出健康、吃出安全。
数据显示,中国工程院“中国食品安全现状、问题及对策战略研究”项目组通过对我国食用农产品、加工食品和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事件等进行监测,发现近年来检测数据呈现总体向好趋势。具体而言,2009至2013年,我国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分别在96%、95%、99%和94%以上,总体保持较高水平。2009至2012年,我国加工食品监督抽查合格率从91.1%上升至95.6%,质量安全水平逐年提高。2012至2014年,我国30多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约1.2万批蔬菜水果农药残留监测结果显示,蔬菜和水果平均合格率分别超过了96%和98%。
食品安全水平的不断提高得益于各方面艰苦的努力。项目组表示,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和修订,以及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机构的成立,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旨在保障食品安全的行动计划,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与此同时,食品工业发展成为我国先进大制造业,20年连续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幅。2014年食品工业总产值突破1.8万亿美元,占全球25%左右,我国真正成为世界上先进大食品加工制造国。
食品质量逐步提高
通过国家食药监总局对各类食品的抽检,可以发现,食品的合格率逐年上升,1982年合格率为61.5%,1994年为82.3%,2001年为88.6%,这说明我国食品质量的整体发展是良好的。
食品安全水平仍待提升
虽然我国整体食品安全水平一直在有所提升,但由于起步晚,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系统、食品安全标准及法律法规等仍不完善,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段距离,这也导致了我国现今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隐患依旧较多、食品安全事件依旧高发的现象。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食品生产企业也逐渐发展起来,规模不断扩大。某些生产企业管理人员受到利益的驱使,在食品生产管理的过程中以次充好、偷工减料、不严格遵守国家食品卫生安全的各项政策法规,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了威胁。
此外,据资料显示,2009至2013年,我国进境不合格食品批次和数量逐年增加。
食品安全问题产生原因
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与外界环境、生产经营者、消费者、食品监管部门都有关系,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环境污染直接导致食品污染
经济发展带来的不仅有效益的增长,还有生存环境的污染,而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等环境污染,直接造成了农作物和食品的污染,进食被污染的食品,会对健康造成威胁。
经营者素质不高,责任意识差
现如今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除了环境污染之外,部分食品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责任意识差。
还有的食品经营者在进货时很少去注意商品的商标、厂名、厂址,甚至生产日期及合格证等内容,只在乎价格是否便宜,忽视了安全食品应该重视的问题。
消费者食品安全分辨能力差
尽管随着时代的进步,农村消费群体食品安全意识也跟着城镇居民一样有所提升,但是实际上,如今网络谣言的传播,群众普遍持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对待网络谣言,假的也会被认为是真的,这就间接地造成了食品安全问题屡屡发生,同时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薄弱,这也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在食品安全问题上钻了空子。
食品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民众安危,要解决问题,最重要的就是竭力推广真正安全的食品,将不安全食品扼杀在摇篮里,给群众一个安全可靠的大食品生态环境,并且还需要食品监管部门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及时处理各种食品安全事件,及时打击非法经营活动;更加需要消费者群体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习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积极举报各类食品安全问题。除此之外,还需要提升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
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标准
食品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靠一部法律解决食品领域的全部问题。2015年10月1日,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近年来,国务院食安办也在积极配合有关单位,抓紧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及其他食品安全法配套行政法规、规章、标准等,全面推进配套法规制度的健全完善,形成相互支撑配合的法规体系,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食品安全依托于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与否,法律法规越完善、越严格,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遵守的制度就越严格,食品安全问题就愈加难以发生或发生之后也比较容易解决。
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
国际上已公认的食品质量监管体系是HACCP质量管理体系,它能够有效的控制食品危害,保证食品安全,是目前经济有效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可以将食品安全预防、消除、降低到可接受水平,而我国该体系还没有广泛应用,还存在体系实施有效性差、危险分析不足等问题,因此我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补充完善HACCP质量管理体系,做好食品安全控制工作。
另外,目前食品安全领域的违法犯罪成本低,给违法犯罪分子造成可乘之机和侥幸心理。要保障食品安全,就要公平法治、执法必严,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法律的威慑力,对蓄意制售有害食品的企业和从业人员要依法从严惩处。加大标准执法力度,对制售质量不安全食品的厂商处以高额罚款,提高其违法成本,并从重追究其民事和刑事责任。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督,理顺社会监督渠道。要保护和实现好群众对于食品安全的知情、参与、表达和监督权,为群众监督食品安全和举报投诉违法行为提供便利、通畅、有效的渠道。
加强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
目前我国对于食品质量安全技术研究开发投入较少,研究成果储备不足,难以满足食品安全的技术需求。因此,我国应加大对食品安全技术研究的投入,加强食品安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成对食品的把关。
今年5月,科技部下发“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7年申报指南,其目的就是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危害识别与毒性机制、食品原料中危害物迁移转化规律与安全控制机理等基础研究,为科学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指南的内容包括有效强化过程控制、检验检测、监测评估、监管应急等四个方向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加快研发快速检测和非定向筛查技术及产品,大幅提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和装备国产化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全国统一的追溯预警体系和全链条的过程控制体系及国家食品安全大数据云平台,进一步完善监管应急技术体系;积极转化研究成果,针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食品安全应急保障、社会共治等重点领域,开展区域和产业链综合示范,为实现我国食品安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保障”的转变,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和推动食品相关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落实安全食品推广工作
有关食品的各式谣言长期充斥在食品行业,“塑料大米”“塑料紫菜”“塑料粉丝”等谣言屡见不鲜。今年全国“两会”上,有代表委员指出,在一些食品安全谣言的助推下,公众食品安全感不强,将影响“拉动内需”的国策。食品安全谣言也会致使国民对国产食品信心的下降。国家食药总局专门研究制定了《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办法》,目前正在公开征求意见。该《办法》明确提出:编造散播虚假信息属于食品安全信息的欺诈行为,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将移交公安机关处理。打击谣言也需要加强科普宣传、安全食品推广,尽快提高全民食品安全素养。
积极助力安全食品推广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表示,要严防死守食品安全底线,从源头确保食品安全。在食品安全大背景下,我国食品安全环境由于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总体形势向好,与此同时,澄清食品谣言、协助推广优质安全食品农产品及农业技术,打造老百姓信任的食品品牌仍急需解决。
2017年4月,中国安全食品推广工程正式开展。作为中国安全食品培优孵化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广工程依托中国食品报社30多年积累的强大品牌影响力和传播力,开展安全食品推广工作。
先进,联合品牌企业将优质的食品、农副产品通过第三方食品检测实验室批批检测合格后,由专业权威的专家团队把关并通过《天下食安》栏目对其追根溯源;
第二,在全国各省市县招聘安全食品推广员,深入各个省市县乡村,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发展智慧农业,推广安全食品,宣传食品安全知识,推广农业高新技术,解决农民种植果蔬销售难的问题;
第三,将各类优质、安全的食品、农产品直接通过线下平台、线上知名电商平台送到老百姓身边,让群众吃上放心的安全食品、农产品。
中国安全食品推广工程将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精心策划,整合各方优势,及时做好安全食品舆情监测、信息咨询、认证推广服务,努力为促进中国食品安全多做扎实有效的工作,努力建设权威性、公益性的全国安全食品推广平台,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保证民众舌尖上的安全,促进大众健康事业而努力。(尚婧 李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