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水产渔业 湖北洪湖:多措并举 依水兴渔整县推进渔业健康养殖快速发展

湖北洪湖:多措并举 依水兴渔整县推进渔业健康养殖快速发展

  来源:中国水产养殖网   作者:水产养殖编辑 有655人浏览 日期:2015-06-19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洪湖市创建农业部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市)工作情况

近年来,洪湖市以创建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县(市)为抓手,以打造全国现代渔业示范市为目标,全市上下一心,齐抓共管,基本达到了农业部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市)创建标准。现将创建情况汇报如下:

一、洪湖水产概况

洪湖市地处江汉平原东南端,四湖水系下游,是典型的平原水网湖区,全市现有人口93万,国土面积2519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810.9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2%,素有“百湖之市”、“水产之都”美誉。

几年来,我市充分发挥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健康养殖示范从点上创建过渡到整县推进,实现了全市范围内水产养殖企业、合作社、渔业家庭农场全面达到健康养殖的要求。目前,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16.6万亩,2014年水产品总量45.5万吨,水产品总值60亿元(不含加工值)。全市现有水产专业乡镇2个,水产养殖面积过10万亩的乡镇3个,过千亩的行政村239个;现有水产专业合作组织301家,合作社养殖面积占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的90%。随着渔业健康养殖的稳步推进,我市基本形成了“四沿一带一园”的产业化格局(“四沿”,即:沿江<长江>30万亩四大家鱼轮捕轮放大板块,沿湖<洪湖>40万亩虾蟹套养大板块,沿河<内荆河>30万亩名特水产养殖大板块,沿堤<洪排堤>80万口网箱养鳝大板块;“一带”即湖滨百里水生植物经济带;“一园”即洪湖省级水产品加工示范园)。洪湖市先后被授予“中国淡水水产先进市(县)”、“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市”、“全国河蟹养殖标准化示范县”、湖北省“水产大县”、“湖北省淡水产品标准化示范市(县)”和“湖北省出口大闸蟹质量安全示范区”等称号。

二、创建成效

(一)配套设施日趋完善。通过政府引导、渔民主体、市场运作的方式,连片开发精养鱼池,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实行进排水分家,大力推行增氧机、投饵机、抽水机“三机”配套,推动水体高密度养殖。池塘、网箱、工厂化养殖车间的标准化改造达标升级,渔业设施装备在渔业养殖基地得到合理运用,水质监测、池塘增氧、投饵一键到位,现有的生产条件完全能满足渔业健康养殖的要求。据统计,全市每年投资近2亿元,投工投劳6万余人用于改善水产生产条件和配套设施建设。每年新挖标准化鱼池3-5万亩,升级改造老旧鱼池10万亩。两年来,全市共疏浚骨干沟渠100余条、土方近400万方,完善电力设施20余公里,修建基地主干道30余公里,全市渔业“三机”配套养殖面积达到98%。

(二)产品质量稳步提升。一是建立健全了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检测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成立了水产技术专家服务小组,建立水产技术专家库,建设网上信息平台,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制定了洪湖河蟹、洪湖甲鱼、洪湖鳜鱼、洪湖黄鳝等四个产品标准和《地理标志产品  洪湖大闸蟹地方标准》,协助荆州市制定了26个水产养殖技术标准,与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合作制定的《优质蟹种本土化培育技术规程》正在审理之中。组织资金近100万元,添置必要的水产品检测设备,实行市乡村三级网络全覆盖。对水产品养殖、流通和加工市场产品质量进行定期监督检验和产地检疫,对养殖企业、渔民专业合作社、渔业家庭农场及零散养殖户水产品药残进行抽检,抽检合格率达98%;二是“五项制度”和 “三项记录”到位。积极推行水产标准化生产,引导渔民严格按照无公害水产品养殖规程进行生产,健全了“五项制度”和 “三项记录”;三是水产投入品监管到位。重点加强对水产苗种的监管,不断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严把水产品流通和加工环节质量关;四是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到位。建立了“洪湖清水”大闸蟹和“世元”龟鳖等4个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目前,洪湖水产品被认定的有机食品4个,绿色食品3个,无公害食品67个。年抽检水产品样品近百个,抽检合格率100%。

(三)产业环境不断优化。一是生态养殖环境友好。大力推行生态健康养殖,加强渔业生态环境修复,全市生态健康养殖面积覆盖率达98%;二是渔业养殖基地进排水分家。养殖用水采用人工净化、水质自净等方式予以处理,推广循环水养殖技术,养殖用水达标排放;三是水葫芦、水花生等有害植物得到有效治理。年治理河道、沟渠100多条,水质变清,航道畅通,渔业基地养殖用水达到国家标准;四是加工企业污水治理效果明显,达标排放。

(四)渔民收益显著提高。一是水产规模增。利用生产空闲期,大力实施精养鱼池升级改造工程,提升了养殖水体利用率。同时,加强土地流转,全市水面流转面积74.6万亩,流转面达63.9%,涉及渔民近3万人。据统计,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116.6万亩,水产品总量45.5万吨,占荆州市水产品总量的三分之一、湖北省的十分之一,渔业总量年递增率达10%以上;二是养殖效益好。大力推广名优水产养殖,由以往的大宗淡水鱼养殖发展到现在的立体养殖、名优专养、名优套养等。2014年,全市年产河蟹5.1万吨、小龙虾5.9万吨,分别是2010年的1.7倍、1.6倍;三是品牌效益佳。由于水产品牌的不断唱响,洪湖水产品在国内外同等市场上价格比其它地方的水产品要高,效益要好,“洪湖清水”蟹每公斤高出10元左右,大宗淡水鱼每公斤高出2-4元左右;四是销售网络全。建设了闽洪水产原产地批发市场,依托德炎公司打造了“中国小龙虾先进交易平台——我要小龙虾(51Crawfish)”,扩大网上交易规模,发展电子商务。通过渔业健康养殖的推广普及,渔民人均收入由2010年的0.8万元提高到2014年的1.6万元,翻了一番。

三、创建措施

(一)建专班,明确健康养殖责任

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政府办公室、水产、财政、农业、发改、科技、质监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洪湖市创建农业部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市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工作专班,负责指导和协调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县(市)创建工作,实行任务落实到位、工作落实到岗、责任落实到人。

(二)细规划,明晰健康养殖目标

我们抽调专人,组建编制专班,结合洪湖实际,先后编制了《洪湖市现代渔业发展规划》、《洪湖市2013-2018年水域滩涂养殖规划》,从现代种业、健康养殖、水产加工、品牌创建、生态保护和水域滩涂资源保护等方面入手,通过3-5年的时间建成全国现代渔业示范市(县),到2020年,全市渔业实现“三百工程”目标,即:养殖面积100万亩,水产品总量100万吨,水产品总值100亿元。按照《农业部关于开展农业部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创建活动的通知》(农渔发〔2013〕32号)文件精神,我们又编制了《洪湖市创建农业部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市)实施方案》,计划到2015年,洪湖市渔业健康养殖全覆盖。

(三)打基础,构建健康养殖平台

一是建立水产养殖场数据库。我们多次深入渔业养殖基地和部、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场,对渔业水域开展全面普查,建立健全养殖档案和数据库,掌握水产实情;二是实施水产苗种生产、渔用饲料和兽药经营许可制度。指导和帮助苗种场建立健全各项质量控制制度,加强渔用饲料和兽药经营管理力度,禁止使用氯霉素、硝基呋喃类、孔雀石绿、甲基睾丸酮等违禁药物。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渔用饲料和兽药经营许可证核发率达到100%;三是建立健全水产苗种产地检疫、乡村兽医备案制度。实行药物处方管理,全市现有执业渔医2人,执业助理渔医95人,乡村渔医72人;四是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和复查换证工作。搭建适合洪湖及周边县市渔业健康养殖的发展平台,为整体推进生态健康养殖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强服务,完善健康养殖体系

一是健全社会服务体系。我市成立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后,又相继成立了渔业环境监测站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实行一套班子、四块牌子,市财政每年拿出100余万元的财政预算资金专项用于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增强渔业服务能力。完善了渔业技术推广、病害防治、环境监测、质量检测及产前、产中、产后等社会化服务体系,采取包片连企带基地方式,实行点对点对接,通过典型引路,全方位提高技术人员和养殖户的技术水平;三是开展科技合作。以相关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组织水产养殖技术人员,深入水产养殖基地和重点企业,开展水产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和科技进村入户服务活动,推广水产养殖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从苗种选购、健康养殖、饲料投喂、药物投放等各个环节入手,对水产养殖企业、水产专业合作组织、渔业家庭农场负责人和水产养殖户等分门别类、分期分批进行健康养殖技术培训,每月至少一次面对面技术指导,把健康养殖技术送到每个养殖基地和养殖户手中;四是实行水产品市场准入。对无公害养殖基地、健康养殖基地、出口备案基地、苗种生产基地实行市场准出制,从生产到销售全程质量安全监控和可追溯制度,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目前,我们已在闽洪公司、世元龟鳖合作社和大沙湖管理区建立了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实现从养殖到包装直至消费者全过程质量监管。

(五)重管理,推动健康养殖发展

一是积极推行水产标准化生产。引导渔民严格按照无公害水产品养殖规程进行生产,进一步完善养殖日志、药物残留期等配套制度;二是加大水产投入品的监管力度。重点加强对水产苗种的监管,不断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公布的禁用药物,加强对水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批发市场、超市和商场的日常检查,严把水产品流通和加工环节质量关;三是开展渔业环境监测和疫病监控。实行重点水产基地每天一记录、每周一上报,疫病高发期24小时监控,高温季节发现情况迅速处理,将渔业损失降至最低。近两年,洪湖市没有发生一起重大渔业疫情。

(六)塑品牌,提升产业化、组织化程度

一是扶持水产加工产业。重点帮助德炎公司、楚江红公司等水产龙头加工企业,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建设自有养殖配套基地,实现企业升级转型。目前,全市拥有水产加工企业28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10家;年加工能力达35万吨,年产值突破50亿元,出口创汇1亿美元;二是唱响水产品牌。市政府每年拿出3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水产企业参加国际农交会、渔博会等各类展会,全力支持闽洪公司举办“洪湖清水”螃蟹节和“万人聚蟹”活动,通过品牌整合、户外宣传、车身广告、专题宣传等方式,推介洪湖水产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截止目前,全市拥有3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品牌农产品、5个湖北品牌商标;“洪湖大闸蟹”养殖基地被国家检验检疫机构认定为出口备案基地,洪湖河蟹、洪湖莲子等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予以保护。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资金投入不足。主要是渔业基地基础设施改造投入不足,财政整合项目资金支持渔业发展力度不够,整合手段有限。

2、产品可追溯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我市水产品可追溯覆盖面不大,仅有 “洪湖清水”大闸蟹和“世元龟鳖”、“德炎小龙虾”、“斑点叉尾鮰”等几个产品,相关工作有待进一步提升。

3、基层推广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技术人员不足,每个技术人员指导面积过大(达4万亩以上),精力有限,导致服务范围不全。

五、今后发展方向

下一步,我市将通过“四抓”,即:抓基础、抓重点、抓龙头、抓提升,大力推广渔业健康养殖模式,巩固健康养殖成果。

(一)抓基础,实行标准化生产。一是狠抓标准化基地建设。夯实渔业基础,进一步完善渔业健康养殖基地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改造老旧鱼池,全面提升标准化生产能力。计划年升级改造鱼池10万亩;二是制定渔业健康养殖操作规程。全面覆盖各类水产养殖品种和水产各个领域,指导渔业健康养殖基地按标准生产;三是进一步健全和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体系建设。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100%。四是强化科技服务,加大渔民技能培训和渔业信息服务力度,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强化渔业技术推广服务。

(二)抓重点,实行生态化管理。加强水产品质量监管,对渔业健康养殖基地进行全面、动态的监督和管理,重点推广生态养殖技术、节水型渔业技术、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机械化增氧技术,减少池塘水体的自身污染和水体交换量。狠抓环境监测和疫病防控,切实抓好“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实现从生产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三)抓龙头,实行市场化运作。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电子商务,实行农超对接,依托德炎公司完善中国小龙虾先进交易平台,发展外向型贸易,拓宽营销渠道,将洪湖优质水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

(四)抓提升,实行产业化经营。一是重点抓好水产苗种基地建设,推广水产养殖新技术,优化水产养殖新模式;二是扶持水产加工企业,唱响洪湖水产品牌,重点扶持德炎公司、闽洪公司、楚江红公司等水产加工龙头企业,培育“洪湖清水”、“洪湖渔家”、“世元龟鳖”等水产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三是完善水产物流网络,打造集水产品展示、交易、配送、仓储、综合办公等功能区域于一体的现代物流品牌,进一步改善水产品流通环境,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免责声明:官方QQ群:630504965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微信

关注中国养殖致富网官方微信账号:“中国养殖致富网”,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相关评论


按分类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