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种名称】菲律宾蛤仔
【中文俗名】南方俗称花蛤(huage),辽宁称蚬子(xianzi),杂色蛤,山东称蛤蜊(geli)。
【拉丁学名】Ruditapes philippinarum或Tapes philippinarum或Venerupis philippinarum
【命名者】 Adams et Reeve, 1850
【英文名称】short necked clam
【科属分类】贝类动物,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蛤目、帘蛤科
编辑本段外形特征
菲律宾帘蛤
贝壳韧带外在,位于后方。主齿加上前侧齿有3个。双闭壳肌。套线湾三角形或圆形或缺乏。贝壳小而薄,呈长卵圆形。壳顶稍突出,于背缘靠前方微向前弯曲。放射肋细密,位于前、后部的较粗大,与同心生长轮脉交织成布纹状。贝壳表面的颜色、花纹变化极大,有棕色、深褐色、密集褐色或赤褐色组成的斑点或花纹。贝壳内面淡灰色或肉红色,从壳顶到腹面有2~3条浅色的色带。
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蛤仔分布很广,一般分布在江河口沿岸的潮间带沙泥滩涂中(含沙率在70%~80%为宜)。[1]台湾分布 台湾西部,台北县八里乡十三行遗址,澎湖大仓岛,澎湖北部海域,澎湖内海海域,台北县贡寮乡龙洞,屏东县恒春半岛,台湾东北角,金门後湖,金宁,金城,金沙,金湖,烈屿,桃园,新竹,苗栗县通霄,苑里,台中县大甲以北。辽宁地区亦有广泛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