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发散装牛蒡茶 牛蒡片 黄金牛蒡茶圆片 斜片 厂家直销 自产自销

产品价格:
20.00元/
所属行业:
牛蒡
浏览次数:
537
最后更新:
2017-07-06 23:25
  • 公司名称:
  • 联 系 人:(女士)
  • 公司网址:
负责声明:所展示的信息由供货商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友情提醒:为了您的交易安全,请尽量使用货到付款方式!如需要投诉,可进入“消费者防骗指南”了解投诉及处理流程,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产品详细说明

  • 起订:5
  • 供货总量:10000
  • 发货期限: 自买家付款之日起 天内发货
  • 所在地: 全国
  •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品牌/型号:其他售卖方式:散装保健功能:排毒养颜外包装:纸箱是否为预包装食品:否内包装:食品级塑料袋卫生许可证:见包装品牌:其他生产厂家:徐州露之源食品属性:属性值净度:100%原料与配料:牛蒡根等级:一级储藏方法:干燥密封生产日期:见包装净含量(规格):10000(g)是否进口:否原产地:江苏特产:是包装规格:500克*1件,15公共1箱商品条形码:6950999488591保质期:12(个月)产品标准号:Q/320322JXC01-2009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牛蒡茶











本品选用正品出口级M级牛蒡 冷藏 陈化 鲜切 烘干烘焙而成 质量上乘是您理想的创业选择,现大量供应市场。牛蒡茶是以中草药牛蒡根为原料的纯天然茶品;盛行於日据台湾时代,台南曾大面积种植特贡日本皇室,明朝李时珍称其“剪苗淘为蔬,取根煮,曝为脯,云其益人”,《本草纲目》中详载:牛蒡性温、味甘无毒,通十二经脉、除五脏恶气,久服轻身耐老。牛蒡茶具有一面排除人体毒素,一面以营养成分进行滋补和调理的特点,符合中医“一消,必有一补”的理论。此外,牛蒡茶中含有大量牛蒡甙和木脂素,其中牛蒡甙元是抗癌活性物质。可与人参媲美,有“东洋参”的美誉。牛蒡茶色泽金黄、香味宜人,是老幼四季皆宜的保健饮品,也可炖、煮、涮、做汤等牛蒡茶冲饮方法:取若干牛蒡片(丝)用开水冲泡三至五分钟即可饮用。泡至无色后,嚼食之效果更佳。

 

东洋参,学名牛蒡,又名东洋参,东洋牛鞭菜等。一千多年前日本从中国引进并改良成食物,在日本占据台湾时曾在台南要求当地农民大量种植,主要原因是台南有曾文溪畔松沙土质、北回归线气候加上有名阿里山延脉造就其当地牛蒡得天独厚的珍贵性,台湾已作为蔬菜食用多年,有牛蒡发祥地之称,中国大陆则以江苏丰县金陵、沛县栖山为最,通常是出口到日本、马来西亚,金陵、栖山都有自己的食品加工厂。

牛蒡茶的种类

  现在在台湾在用途上分制酒、保健养生、生物科技等分类;依制茶保健流派分日本茶道株式会社主张纯牛蒡根制茶而台南永保安康牛蒡茶(黄金牛蒡茶)则需添加各类青草药形成所谓五形茶、八宝茶;而丰县
、沛县一带
,牛蒡茶的种类主要依加工分有牛蒡茶片(花片、斜片、柳叶片、马蹄片小圆片) 、牛蒡茶丝、牛蒡袋茶等

 

编辑本段药用价值

  《本草纲目》中详载:牛蒡性温、味甘无毒,通十二经脉、除五脏恶气,久服轻身耐老。有清热、解毒、祛湿、健脾、开胃、通便、滋阴、补肾、益气、降压、防中风之功效。营养学家认为东洋参(牛蒡)是中药也是蔬菜,营养价值很高,东洋参鲜品百克含水份87.00克、蛋白0.80克、碳水化合物3.00克、热量38.00千卡、粗纤维2.40克、灰分2.40克、钙242.00毫克、磷61.00毫克、铁7.60毫克、胡萝卜素390.00毫克、维生素B1?0.02毫克、维生素B2?0.29毫克、维生素C?25.00毫克、尼克酸1.10毫克、还含有锌、镁、铜等成份。其中胡萝卜素含量是胡萝卜的287倍,钙含量在根茎蔬菜中最高。摘自: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主编《蔬菜栽培学》,《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恶实),美国著名保健专家艾尔.敏德尔博士著《抗衰老圣典》、《药草保健圣典》。

 

  国家卫生部2002年3月公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品市场的通知》中明确规定牛蒡子和根为国家规定的82种可用于保健品中的2种。我国《现代中药学大辞典》、《中药大辞典》等国家权威药典中把牛蒡的药理作用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有促进生长作用;第二,有抑制肿瘤生长的物质;第三,有抗菌和抗真菌作用。牛蒡根的主要功能是疏风散热、解毒消肿,用于风热感冒、咳嗽、咽喉肿痛、便秘、风火上扰之头晕、耳鸣耳聋、目昏,外用治头面风毒赤肿、热毒牙痛、齿龈肿痛、痈疸恶疮。其实,牛蒡根作为一味中药,古代医学文献《本草纲目》、《名医别录》、《药性论》、《新修本草》、《本草拾遗》、《分类草药性》、“中国药膳大宝典”等著作中均有详细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