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源】为百合科植物大蒜Allium sativum L.的鳞茎。以独头紫皮者为佳。
大蒜
【别名】葫,葫蒜,荤菜,独蒜,独头蒜。
【性味】温,辛、甘。
【功用】温中健胃,消食理气。
【成分】可食部分82%。
大蒜(药用成分为大蒜素。)
能量 | 126 kJ | 569 kJ | 膳食纤维 | 1.3 g | 1.2 g |
水分 | 91 g | 63 g | 碳水化合物 | 5.2 g | 28.4 g |
蛋白质 | 1.7 g | 5.2 g | 胡萝卜素 | 60 μg | 20 μg |
脂肪 | 0.3 g | 0.2 g | 视黄醇当量 | 10 μg | 3 μg |
硫胺素 | 0.03 mg | 0.29 mg | 核黄素 | 0.06 mg | 0.06 mg |
尼克酸 | 0.6 mg | 0.8 mg | 维生索C | 7 mg | 7 mg |
维生素E | 1.07 mg | 0.68 mg | 钾 | 302 mg | 437 mg |
钠 | 19.6 mg | 8.3 mg | 钙 | 39 mg | 10 mg |
镁 | 21 mg | 28 mg | 铁 | 1.2 mg | 1.3 mg |
锰 | 0.29 mg | 0.24 mg | 铜 | 0.22 mg | 0.11 mg |
磷 | 117 mg | 129 mg | 硒 | 3.09 μg | 5.54 μg |
[1]
概述大蒜 Allium sativum L.(Garlic)又叫蒜头、大蒜头、胡蒜、葫、独蒜、独头蒜,是蒜类植物的统称,
属百合科葱属,以鳞茎入药。春、
紫皮大蒜
夏采收,扎把,悬挂通风处,阴干备用。6月叶枯时采挖,除去泥沙,通风晾干或烘烤至外皮干燥。大蒜呈扁球形或短圆锥形,外面有灰白色或淡棕色膜质鳞皮,剥去鳞叶,内有6~10个蒜瓣,轮生于花茎的周围,茎基部盘状,生有多数须根。每一蒜瓣外包薄膜,剥去薄膜,即见白色、肥厚多汁的鳞片。有浓烈的蒜臭,味辛辣。
营养成分大蒜营养丰富:每100克含水分69.8克,蛋白质4.4克,脂肪0.2克,碳
蒜中含有“蒜胺”,这种物质对大脑的益处比维生素B,还强许多倍。平时让儿童多吃些葱蒜,可使脑细胞的生长发育更加活跃。
大蒜性温,味辛平;入脾、胃、肺经。阴虚火旺及慢性胃炎溃疡病患者应慎食。外用能引起皮肤发红,灼热,起泡,故不宜敷之过久,皮肤过敏者慎用。
大蒜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保护肝脏,调节血糖,保护心血管,抗高血脂和动脉硬化,抗血小板凝集。营养学专家发现,大蒜提取液有抗肿瘤的作用,建议每日生吃大蒜3—5克。[2]
大蒜虽有杀虫解毒祛寒健胃之功,然而性质属于湿热之品,同时亦有刺激性,能刺激肝、肺、胃及眼睛,若患有肝热或肝炎患者、脾胃火重者、眼睛痛或有炎症者宜戒之。大蒜多食则伤脾、损肺、坏肝、伤耳、生痰、发嗽。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具强烈蒜臭气。鳞茎大形,具6~10瓣,外包灰白色或
蒜苗 大蒜生长时
淡紫色于膜质鳞被。叶基生,实心,扁平,线状披针形,宽约2.5厘米左右,基部呈鞘状。花茎直立,高约60厘米;佛焰苞有长喙,长7~10厘米;伞形花序,小而稠密,具苞片1~3枚,片长8~10厘米,膜质,浅绿色;花小形,花间多杂以淡红色珠芽,长4毫米,或完全无珠芽;花柄细,长于花;花被6,粉红色,椭圆状披针形;雄蕊6,白色,花药突出;雌蕊1,花柱突出,白色,子房上位,长椭圆状卵形,先端凹入,3室。蒴果,1室开裂。种子黑色。花期夏季。食用介绍【蒜苗】:在没有长蒜苔前食用,茎叶炒菜、凉拌均可。
大蒜头收获时
【蒜黄】:将长蒜苗的大蒜 进行遮光处理,蒜苗变黄,即为蒜黄,可炒菜、凉拌。【蒜苔】:等蒜苗长大长出蒜苔,拔下炒菜、凉拌均可。
【蒜头】:在蒜苔收获后收获,做蒜泥、鸡蛋蒜、调味品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