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玉米生产在面积调减的情况下再获丰收,亩产保持全国先进
“铁杆庄稼”咋样“铁”下去?
本报记者 祝大伟
吉林省前郭县,大型镇压机械进行保墒作业
资料图片
编者按: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等资源优势,我国一些地区成为玉米、小麦等重要农产品的优势产区,这些“粮仓”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切需要优化生产经营结构,区域结构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在优化区域结构过程中,如何完善相关扶持政策,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集聚?面对更加优质、“绿色”的市场需求,如何加快生产方式调整,将区域资源优势切实变成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眼下,春耕生产正从南向北推进,本报记者深入吉林、河南等优势产区,探问春耕进展,近距离观察优势产区进一步提升优势的实践。
春耕在即,吉林省公主岭市石丰村兴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冯俊,正忙着在村里谈土地流转的事。去年在村里流转了几百垧(一垧为15亩),他今年准备扩大到三五千垧。
“这旱涝保收的气候、这黑土,加上多年种玉米的经验,天时、地利、人和呀。”玉米没了“保护价”,“钱”景只能靠自己想办法种出来。逆势扩张,在冯俊看来却是“顺势而为的选择”。
数据显示,去年吉林省玉米生产在面积调减的情况下再获丰收,总产约567亿斤,亩产达1030多斤,亩产继续保持全国先进位。
“地处黄金玉米带,吉林省将抓住种植结构调整的契机,在调优调强上下功夫,打造全国玉米的核心优势产区。”吉林省副省长隋忠诚说。
责任编辑:朱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