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久锋
玉米不同套作模式示范、青贮玉米促进畜牧发展、鲜食糯玉米现场品鉴……近日,在贵州省2017年玉米绿色高产增效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现场观摩暨培训会上,多种形式的玉米发展模式,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玉米生产找到了发展路径。
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任务,玉米价值链转型升级是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贵州成为国家玉米调减的区域之一,经过两年的调减,2016年的玉米种植面积比2014年减少了70.7万亩,减幅为6%。
贵州省农委总农艺师黄俊明介绍,玉米调减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玉米的阶段性供过于求,价格持续低迷,造成农民种植玉米效益低下,地方各级政府结合调结构转方式和助推脱贫攻坚,双管齐下调减玉米种植面积。
“玉米是用途最为广泛、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是食品、饲料、工业原料兼用作物,贵州农民有着种植玉米的经验和传统。一直以来,农民种植作物并不能准确瞄准市场,导致出现丰产不丰收的状况。”黄俊明说,为了落实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贵州从玉米开始落实,进行品种之变。
去年以来,贵州根据玉米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调减实际,优化结构、转变方式,实施玉米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提高玉米生产科技含量和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责任编辑: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