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韩啸
刘卫成参加村庄义务劳动两次、王桂林参加文艺汇演两次、王从朝积极解决村庄环境问题……山东烟台市西刘村驻村“先进书记”李吉巍告诉记者,全村41位党员年初时承诺为村集体做的好事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
提升专业技能彻底脱贫
李吉巍介绍,基于很多贫困户是因病、因老致贫的情况,2015年西刘村引进了莱州旺海水产有限公司,村委会鼓励贫困户流转土地,到水产公司做些“剥虾皮、看仓库”等力所能及的工作,增加收入。目前旺海水产公司带动周边贫困户和其他劳动力70余人。今年西刘村还通过市政府划拨的扶贫专项资金、村里自行筹措等方式,投资30万元建成了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收4.5万元,可持续20年,每位贫困户都能从中获得固定收益。
“产业带动扶贫攻坚,不光是要在经济上帮扶贫困群众,更要让贫困户有先进的、符合市场规律的思维,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产。”当了34年村支书的陈松海感触颇深,“脱贫的关键不能光靠给钱,关键是要改善农民的观念,让他们提升专业技能。”
记者在招远市金岭镇大户陈家村的大户庄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葡萄园里,看到了一片忙碌的劳作场景,周围七个村庄的近200名贫困群众在这里找到了工作。
在这里,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已经形成常态化。每天下工后,合作社都会针对当天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同时,引入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考核机制,即使对剪枝、打药等最基本的农业技能,也按照熟练程度和水平高低进行分档,级别不同工资也不一样,以此来激发贫困农民的积极性。
帮扶方案个性化精准化
据了解,目前烟台市剩下的贫困人口中80%属于老弱病残群体,帮扶难度大。针对这一情况,市扶贫办逐一制定精准化、个性化的帮扶方案,从产业支撑、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扶贫低保两线合一兜底保障、爱心捐助等多方面入手,全方位、立体化推进脱贫攻坚。
记者来到栖霞市观里镇宋格庄村村民周小学开的惠民超市,他平时不光卖杂货,还负责村里的广播。今年53岁的周小学因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4年前又突发脑溢血留下后遗症,几乎丧失劳动能力。就在他对生活失去信心的时候,观里镇政府和村里给他申请医保,并资助他3000元开了超市,一年下来收入能达到8000多元。
针对烟台市经济基础好,产业雄厚的情况,市扶贫办积极推进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的衔接工作,即“两线合一”政策。要求以农村低保对象家庭收入的计算方法为标准,统一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农村低保对象收入计算方法,统一计算口径,全面理清贫困人口家庭收入基本情况,实现低保与扶贫对象有效衔接,确保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应救尽救。
用足“烟台苹果”品牌优势
烟台是国家级水果、水产品优势产区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烟台苹果连续9年蝉联中国水果先进品牌。在组织实施产业扶贫项目中,有针对性地指导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市场影响力大、占有率高的优势产业,实行政策优先倾斜、项目优先安排、资金优先拨付“三优先”。今年,全市实施苹果、大樱桃、核桃、出口蔬菜、特色养殖等品牌产业扶贫项目125个,覆盖省定贫困村122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200人,基本实现品牌农业与脱贫攻坚互促共进。
烟台农业资源丰富、产业链条长、三次产业融合度高,在脱贫攻坚进程中,突破产业界限,发挥当地资源、区位优势,坚持因村制宜,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帮扶贫困村培育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先后培植起莱阳市、栖霞市、福山区6个农村淘宝示范县,建设上线了农产品电商平台—烟台苹果网,480多家龙头企业开通电子商务。2016年烟台苹果通过互联网的交易额达到16亿元,仅通过烟台苹果网就有6.6亿元,烟台大樱桃2016年网上销售额达到3.9亿元,直接带动2000多户贫困户实现网上销售自产农产品获得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