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长江流域等
油菜主产区走访发现,近年来随着
油菜种植效益下滑,我国油菜种植面积逐年减少,油菜籽(5002, 11.00, 0.22%)产量随之下降,当前年产量仅在600万吨左右。油菜籽产量减少后,下游压榨企业“无米下锅”,转而压榨进口
大豆等油料,菜粕(2381, 10.00, 0.42%)供应自然就会减少。在市场需求突然增长后,市场很容易出现货紧价高的态势。
目前来看,国内菜粕市场供应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国产菜粕,二是进口菜粕,三是进口油菜籽加工的菜粕。其中,进口油菜籽加工的菜粕是国内市场的主要货源。由于市场份额小,国产菜粕已沦为“配角”,其产量增减对市场价格难以产生较大影响。
近年来,我国进口菜粕(含用进口油菜籽加工的菜粕)数量不断增加,今年的进口量预计仍较大。由于进口菜粕季节性变化不明显,国内菜粕市场供应原有的季节性特点不断弱化,下游需求企业对菜粕的采购方式、定价方式等均发生了较大改变,油厂与需求企业现在大多使用基差定价模式。
据记者了解,南方地区今年养鱼的水域面积比去年略减,主要是环保检查力度加大,部分水域如水库的养鱼面积下降。另据了解,今年南方地区养虾增加较多。从水产饲料需求情况来看,两湖地区今年的需求量预计比2016年略增。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张立伟介绍,当前我国蛋白饲料原料的产量占世界产量的比重已达26%。2016年我国油籽进口量达到8953万吨,已经远远超过国内油籽总产量,其中进口油籽的主要品种是大豆。
据记者了解,当前全球大豆市场供应过剩格局较为明显,库存消费比持续攀升,大豆及其制品价格受到压制。不过,从国内市场来看,豆油(6340, -10.00, -0.16%)、豆粕的市场需求依然强劲。DDGS进口量骤减,菜粕、棉粕等杂粕供应量减少,让豆粕价格受到了较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