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桑黄的使用从汉朝起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中国最早的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就已经有了“桑寄生”的药物功效记载。《本草纲目》记载桑黄能“利五脏,宣肠胃气,排毒气”;现代研究证实桑黄多糖能够缓解疼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及疲劳倦怠等癌症特有的症状,提高生活品质
详情(电:一三五五二六二七八九八 一三二六零零零零六零七)
桑树桑黄顾名思义,即生长在桑树上的桑黄,据江记灵芝行研究分析指出桑树桑黄的药用价值高于生长于其他树木上的桑黄,药用价值极高。对于肿瘤,妇科病,肝病 等均有很好的药效。
桑树桑黄
【别名】猢狲眼、桑耳、针层孔菌
【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桑黄Phellinus igniarius(L. ex Fr.) Quel.[Fomes igniarius L. ex Fr.],以子实体入药。
【生境分布】生于杨、柳、桦、栎、杜鹃、四照花等阔叶树干上,造成心材白腐,多年生。
【性味归经】微苦,寒。
【功能主治】利五脏,软坚,排毒,止血,活血,和胃止泻。主治淋病,崩漏带下,症瘕积聚,癖饮,脾虚泄泻。
主要应用归纳如下:
1. 抗癌作用 主要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① 强化免疫力,诱导癌细胞自行死亡;② 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及转移;③ 减轻化疗和放疗的副作用;④ 缓解癌症患者特有的疼痛;⑤ 阻止溃疡、息肉、良性肿瘤等恶变为癌症;⑥ 预防、避免癌症的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