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农业曝光 扶贫户质问扶贫干部:猪要是死了你赔吗?

扶贫户质问扶贫干部:猪要是死了你赔吗?

  来源:中国养殖致富网   作者:中国养殖致富网 有900人浏览 日期:2025-07-04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干部入户动员,农户反问“猪生病了怎么办?要是死了你赔吗?”问得干部哑口无言。这位干部说:“有的贫困户愿意养牛,却向扶贫干部要饲料和工钱,觉得搞养殖是政府的要求。”

  “我不会养鸡的,有一家养鸡死了好多。”贫困户秦洪宽坐在自家破旧的木房子前,大口吸着烟,望着远处连绵光秃的石山,语气平淡地对半月谈记者说。

  为让贫困户有稳定收入,该村发动贫困户养鸡,鸡出栏后给一定的补助,然而秦洪宽并不感兴趣,他担心鸡生病会赔钱。

  他看到屯里一户人家养的鸡生了病,却没有看到他的邻居何桂节夫妇养了300多只鸡,长势良好。而因为贫困,十几年前秦洪宽的妻子外出务工再也没有回来。

  不少基层扶贫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为防止扶贫资金打水漂,一些地方是以奖代补,也就是贫困户“干了才有补助”,但是一些贫困户却是“给钱我才干”,甚至“给钱我也不干”,良苦用心的政策设计无奈“水土不服”。

  “在我们这个地方,一个乡镇干部要联系十几户贫困户,若遇到几户这样的,真是贫困户脱贫,干部‘脱皮’。”一位基层扶贫干部说。

  一些贫困户安于贫穷,他们习惯于在贫穷中熬日子,觉得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觉得周围人“也都是这样”,得过且过,脱贫不脱贫无所谓。

  半月谈记者曾经在一个偏远村屯采访,这里背靠草木丰茂的大山,适合发展养殖。

  帮扶单位给屯里贫困群众每户送来1公4母“一窝羊”。正常情况下,每只母羊2年后能生几只羊崽,养殖规模会逐渐扩大。过了一段时间,帮扶单位回访时,发现不少羊被吃掉了。

  负责这件事情的一位帮扶干部无奈地说,一些贫困户习惯了贫穷,对于脱贫致富不急切、不上心。

  “我们到贫困户家里,有时还是上午,有人就已喝得酩酊大醉。这是一个对幸福感认知不同的问题吗?我们也很困惑。”一个贫困县扶贫办主任如此对半月谈记者说。

  编后:让观望者奋起,让畏惧者前行

  扶贫攻坚越往后,越是难啃的硬骨头。

  精神贫困,更是硬骨头中的硬骨头。

  缺乏信心、怕担风险、不愿尝试、安于现状……这些都是精神贫困的表现,而其根源,可能是能力素质、意志品质、文化心理、风俗习惯等。随着脱贫攻坚向纵深推进,精神贫困所构成的障碍正在逐渐凸显。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某种程度上,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更难破。

  当“等靠要”成了路径依赖,当“没盼头”成了生活常态,当贫困群众成了局外人、旁观者,再多的资金、再好的政策,效果也会打折扣。

  即便靠资源堆积暂时脱了贫,也只能管一时,不能管长久,甚至还会陷入“因穷而要,因要而懒,因懒而穷”的恶性循环。

  怎么破?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山西吕梁考察时指出,要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可见,面对精神贫困,还是要从政策措施上求变化,从干部身上想办法,不能简单把责任推给贫困群众。扶贫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扶贫观”,摒弃“速效”思想,找准病根对症下药,既不落下一户、不落下一人,又要用好政策,稳扎稳打,实现真脱贫。

  一些长期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干部认为,破除精神贫困,让观望者奋起,让畏惧者前行,关键还得靠干部。

  扶贫干部要切实走群众路线,与贫困户交朋友,真心实意去扶贫,促使其思想转变、认识提升。思想上的问题解决了,精神上的包袱放下了,奔向富裕幸福的道路才会更通畅。

[责任编辑:喻攀攀]
中国养殖致富网为您提供一手农业新闻资讯,农业曝光。 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中国养殖致富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
 
免责声明:官方QQ群:630504965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微信

关注中国养殖致富网官方微信账号:“中国养殖致富网”,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相关评论


按分类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