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蜈蚣在产卵前有筑巢行为。关于筑巢的行为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雌体在产卵前以头板、口器以及前面的几对步足把实验缸底的土层做成1厘米深的浅凹,排卵时雌体将头置于凹内;
另一种说法是,雌体产卵前1周左右开始筑巢,筑巢是在潮湿、松软的土层内进行的。雌体先用颚肢、口器和步足将土扒松,边扒边转,并用颚肢和步足钳住土团向外推移,逐渐形成一空窝。其巢为圆形或椭圆形,深4~5厘米,直径5~6厘米。在接近产卵时,雌体将巢口周围封闭,自己伏于窝中,用土团从巢里面将巢封闭。
雌蜈蚣母体产卵完毕,把卵子集成一团,怀抱在身体前部的腹与步足之间,完全悬空,不和泥土接触。卵子抱在母体步足间不时地进行翻动,同时还用口舔舐卵面,并清除异物。这时,如果把卵团与母体分离,把其移放在消毒器皿中,卵子受自身的重力作用会受压变扁,虽然经消毒灭菌,不出5天就会发生霉变。蜈蚣抱卵孵化20天左右,幼小蜈蚣就蜕去卵膜和胎皮孵出。
孵出的蜈蚣幼体呈乳白色,如蛆虫状,两端尖细,中部粗壮浑圆。孵出后母体仍紧紧地把其抱在足间,这时的幼体也很少活动。经25~30天以后,幼体进行第二次蜕皮,其体形与成体相似,体色仍为乳白色,身体中段稍微肥胖。再经过35~40天,进行第三次蜕皮,其形态与成体完全相同,体色为灰黄色,活动力增强,不再紧紧抱成团,而是松散地集中在母体腹面。这时幼体就可以与母体分离,营独立生活了。
母体由于产卵后又经过长期抱卵,体力消耗极大,有相有相当数量的个体在孵化结束后身体虚弱而死亡。但大部分都可以活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