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技术 » 特种养殖技术 » 蚯蚓养殖技术 【蚯蚓养殖技术】蚯蚓的生活习性-

【蚯蚓养殖技术】蚯蚓的生活习性-

  来源:中国养殖致富网   作者:中国养殖致富网采集部 有209人浏览 日期:2025-07-0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蚯蚓虽然很多,但适应人工养殖且有综合经济价值的品种极少。具有一定养殖价值的优良品种有爱胜蚓属的赤子爱胜蚓、大平二号(日本引进)、北星二号及环毛蚓属的如威廉环毛蚓、白颈环毛蚓、湖北环毛蚓、参环毛蚓等。

  (一)蚯蚓的形态特征

  蚯蚓的主要特征是它的身体由许多环节组成。体形大致为细长圆柱状,头、尾陡圆。通常它的前部体节较大,后部体节逐渐变小。环节数目与各科、属和种的不同而有较大变化,但大多数蚯蚓,大约在60至320节范围内变动,热带蚯蚓可多达600节。性成熟的蚯蚓在体前有一突起的环节,由表皮增生而成。环带颜色比蚓体色浅,它是性成熟的标志。环带在身体的位置、形态、长短和颜色,是蚯蚓分类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蚯蚓无眼,靠皮肤上众多的神经末梢和感觉细胞感知光线和温度,且极为敏感。蚯蚓还具有敏感的触角、嗅觉和味觉器官,用以觅寻食物及分辨食物的味道。

  蚯蚓体前端有一个光滑的口前叶,相当于嘴和唇,用来摄食和凿穴。

  蚯蚓身体结构由口腔、咽喉、食道、嗦囊、砂囊、肠道、排泄孑L组成。

  蚯蚓全身环节都有刚毛分布,刚毛是蚯蚓运动的重要器官。蚯蚓就是利用它抓住土壤颗粒并支持身体在土中或地表移动。另外还靠皮肤上众多的腺细胞不断分泌出粘液湿润体表,以维持体液的平衡。

  同时,体表粘液在代谢过程中,除需消耗一定量空气溶氧外,还具有溶解空气溶氧的作用。这类溶解氧可通过细胞腺孔和背孔吸人体内,并交换二氧化碳,这对维持蚯蚓体内的体腔液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

  (二)蚯蚓的种类与分布

  蚯蚓在全世界都有分布。它属于分布广、数量多的寡毛纲无脊椎动物。其中以巨蚓科环毛属(Megascolecidaepheretima)的蚯蚓品种最多,分布最广,目前已发现达100余种。其次是正蚓科的异唇属和爱胜属蚯蚓,在东北、华北、华中、西北、华东等地区都有分布。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种和可养殖的良种。

  1.环毛属Pheretima

  它是我国占优势的一个属。全身刚毛环生、生殖带14—16节,雄孔一对8节,雌孔一个14节,砂囊一个,全身小肾管多,储精囊在11—12节。本属在我国分布很广,品种最多。对土壤及农林生产关系很大。

  (1)威廉环毛蚓Pheretimaguillelmi(Mich)

  俗称青蚯蚓,个体较大,体长90—250毫米,宽5—10毫米,背面青黄、灰绿或灰青色,背中线青绿色,成蚯蚓每条平均重哈尔滨、长春、天津、四川、江苏、上海、陕西均有发现。它是繁殖力高、适应性强的良种,是人工养殖的主要养殖种。

  (2)“大平二号”及“北星二号”(同种异名)

  该蚯蚓是日本研究人员前田古彦利用美国的红蚯蚓和日本的花蚯蚓杂交而成的。这种蚯蚓除体腔厚、多、寿命长,能适应于高密度饲养外,还有繁殖率高、适应能力强、易饲养等优点。该种蚯蚓的形态、结构与我国的赤子爱胜蚓相同。

  (三)蚯蚓的生活习性

  蚯蚓喜欢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活,但不同种的蚯蚓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活方式有所不同。

  1.湿度

  蚯蚓体内含水量70%一80%,平日靠分泌其体液保持平衡,因此,必须在潮湿的环境下生活。湿度适应范围为30%一80%。如威廉环毛蚓(青蚯蚓)适宜湿度为30%一45%;爱胜蚓属(红蚯蚓)则适宜于50%一80%的湿度。蚯蚓这种习性使它处于穴居和窝居状态。高湿度或低湿度环境均不利于它正常生存。湿度低于极限,则蚯蚓便会脱水而极度萎缩呈半休眠状或即死亡。反之,也会随气温的上升而死亡。

  2.温度

  蚯蚓属变温动物,对气温的变化非常敏感。当气温下降至10C时,蚯蚓开始停食;降至4℃时就进入冬眠状态;0℃以下就会冻结或死亡。一般大中型蚯蚓多深人地下穴居越冬;而小型蚯蚓多数为群体聚集、结团于暖土处越冬。待次年气温上升至8—10℃时爬到地表层活动。体弱、萎缩的蚯蚓,成活率很低,很难活过开春。当温度超过30℃时,生长也受到抑制,很快萎缩,体色变深,并钻人深土中不动。当温度高达35℃以上,便完全停食进入休眠状态,蚓体完全萎缩,感觉极为迟钝。一旦气温下降,即能恢复原状。温度以20—25C为较佳。

  3.蚯蚓的食性

  蚯蚓属杂食性动物,可谓荤素不拒。蚯蚓的植物性饲料来源极为丰富。人工养殖时,农村中几乎都用废物喂给。蚯蚓的饲料来源有多种畜粪、厩肥、青草、水草、稻草等,以及树叶、废菜叶、烂爪果、糟渣、沼渣、废纸浆等。还有动物性饲料,它对蚯蚓的增重、繁殖具有更显著的效果。如屠宰后下脚料及污水、食堂饭馆荤素下脚等是蚯蚓喜欢的饲料来源。

  蚯蚓酷爱吞食已软化和酶解的营养料,如发酵的槽水、沼渣、厩肥等,也吞食一定量的砂粒、煤渣、无机硬物,以助消化。

  蚯蚓的食料以中性或微酸性为佳。蚯蚓粪便均为中性,这对改良土壤和植物生长有极大的好处。

蚯蚓  4.光照度

  蚯蚓有昼伏夜行的习性,是畏光性动物,喜欢在阴暗潮湿的土壤环境中生活。它极怕紫外线的直射,故在日光下或较强的电灯光下不轻易露面。只有在发生敌害、药害、淹水、高温、干燥、缺氧等情况下才会离巢暴露。但蚯蚓不怕红色光。

  阴暗潮湿正是腐木性真菌繁衍的必要条件。真菌的繁殖使有机物质如树叶、草木等废物中的单糖、纤维素、木质素等营养物质分解出来,给蚯蚓带来丰富的营养饵料。

  (四)蚯蚓的繁殖

  1.交配

  蚯蚓是雌雄同体、异体交配的动物。在自然环境下,一般春季到秋末都能繁殖。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以及北方人工保温条件下,可一年四季繁殖。蚯蚓交配后生产卵茧。蚯蚓交配时以头部迎面互相接近,在环带前后的腹面充分接触。如环毛蚓在交配时双方雄孔靠近对方受精囊孔。雄突起插人对方受精囊孔,紧贴在一起,然后逐孔向前移动,使每一受精囊都得到精液。交配时间可长达数小时之久。

  2.产卵

  交配后一般经1一12天生产卵茧,卵茧也称卵包。生产卵茧不是从体内生出,而是先由环带的分泌腺,分泌粘液包围性孔和生殖带,形成粘膜管。然后生殖带的微小细胞,分泌乳白色的粘液于卵茧内,叫卵茧蛋白。这种蛋白是供应产在茧内卵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

  经过1—2分钟,由环带形成的粘膜管逐渐向头部移动。当粘膜管移至雌孔时,成熟的卵即由输卵管产入茧内的蛋白质中,再向前移动,精液由受精囊孔射人茧内,最后由头部脱落下来,两头自行封闭,变成椭圆形的胶体状卵茧。

  卵茧产出时呈乳白色,在空气中逐渐变成浅绿色、橙色、肉红色,最后变成较深的棕褐色。卵茧形成时间为从50秒至5分钟。卵茧的形状及大小,根据蚯蚓种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通常有椭圆形、卵圆形、球形、麦粒形。大小有如黄豆小豆、麦粒,甚至如小米一样,直径为2—7.5毫米。

  一般每隔2—7天可产一粒卵茧,一粒卵茧可孵出2—14条幼蚓。

(责任编辑:xiaoxiao)
 
免责声明:官方QQ群:630504965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微信

关注中国养殖致富网官方微信账号:“中国养殖致富网”,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