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种植季节
生姜为喜温暖,不耐寒、霜。播种期为断霜后地温稳定在15℃以上,初霜到来前收获。要求达到生姜成长的适宜时长为135~150天,如果处于生长旺盛期,还要有一定日数的最适温度,才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2 种姜处理
1 选种姜
目前大关县主要种植大关小黄姜、四川竹根姜、山东莱芜姜。生姜种应在头年从生长健壮、无病的高产地块选留肥壮,芽头饱满,个头大小均匀,颜色鲜亮,无病虫伤疤的姜块贮藏。
2 培育壮芽
培育壮芽是获得生姜丰产的首要生产环节。壮芽从其形态上看,芽身粗壮,顶部钝圆。此外还与种姜的营养状况、种芽着生位置以及催芽温度和湿度有关。
3 培育壮芽的方法
选种:应选择姜块肥大,丰满,皮色光亮,肉质新鲜,不干不缩,不腐烂,未受冻,质地硬,无病虫害的健康姜块做种用,严格淘汰姜块瘦弱干瘪,肉质变褐及发软的种姜。
晒姜与困姜:播种前1个月左右,从贮藏窖中取出种姜,用清水洗净泥土,平铺在室外干净地上或草席上晾晒1~2天,夜间收进室内防霜冻。通过晒种,可提高姜块温度,打破休眠,促进发芽,并减少姜块中水分丢失,防止腐烂。晒种后还有使病姜干缩变褐,症状明显,便于及时淘汰。
晒晾1~2天后,再把姜块置于室内堆放3~4天,姜堆上盖以草帘,促进种姜内养分分解,叫做“困姜”。经过2~3次的晒姜与困姜便可以进行催芽。
催芽:催芽可以加快中奖发芽,保证秧苗的整齐。无论何种催法,都须保持11~16℃,促进种姜内养分转化分解,随即移至催芽场所进行催芽。常用的催芽方法有室内催芽池催芽,室外土炕催芽,熏烟催芽,阳畦(冷床)催芽等。
3 整地作畦
种植生姜地块,不能连作,应选含有机质较多,灌溉排水两便的沙壤土、壤土或粘壤土田块种植,其中以沙壤土较好,对土壤酸碱度的要求为微酸到中性,碱性土壤不宜种植。土壤要求深耕20~30cm,并反复耕耖,充分晒垡。然后耙细作畦。夏季多雨,宜作深沟高畦,畦南北向。畦长不超过15m,如田块较长,则在田中开腰沟。畦宽1.2m左右,畦沟宽35~40cm,沟深12~15cm。并要三沟配套,排水畅通。并在畦上按行距55cm左右开东向西种植沟,沟深10~13cm,在种植沟内条施充分腐熟的厩肥或粪肥,每亩2000~2500kg,饼肥75kg,草木灰75kg左右,并与沟土充分拌和,以备种植。
4 播种
应选晴暖天气进行。播前,把已催好芽的大姜块掰成70~80g重的小种块,每个种块选留1~2个肥胖的幼芽,其余芽除掉,以便使养分集中供应主芽,保证苗壮苗旺。掰姜的过程实际上又进行了块选和芽选。如种植时天气干旱,需提前一天在种植沟中浇水,待水渗下后才可种植。排放种姜时,按株距20cm左右逐一排放于种植沟内,姜芽芽头下揿,使姜块略向南倾斜。然后盖土4~5cm。一般每亩4000~5000株,用种量约300kg。
5 田间管理
5.1 分次追肥
姜极耐肥,除施足基肥外,应多次追肥,一般应前轻后重。第1次幼苗出齐,苗高30cm左右时追壮苗肥,每亩用腐熟的粪肥500kg,加水5~6倍浇施,或用尿素10kg,配成0.5%~1%稀肥液浇施,也可随水冲入腐熟人粪1000kg。第2次追肥在收取种姜后进行,为催子肥,施肥量比第1次增加30~50%,以氮肥为主,每亩施豆饼100~150kg或腐熟厩肥1000kg,如果雨水已较多,可在距植株10~12cm处开穴,将肥料点施盖土。第3次追肥在初秋进行,可结合拔除姜草适当重施,称转折肥,一般亩施尿素20~25kg,硫酸钾20~25kg,过磷酸钙10~15kg或复合肥20kg,均匀撒施种植行上,并培土。9月上中旬,还应追1次补充肥。
5.2 中耕培土
前期隔10~15天进行1次浅锄,多在雨后进行,保持土壤墒情,防止板结。到株高40~50cm时,开始培土,将行间的土培向种植沟,应结合培土将畦沟挖深到30cm,并将挖出的土壤均匀放置在行间。待初秋天气转凉,拆去荫棚或遮荫物时,结合追肥,再进行一次培土,使原来的种植沟培成垄,垄高10~12cm,宽20cm左右,培土可防止新形成的姜块外露,促进块大,皮薄,肉嫩。
5.3 灌溉排水
种植后保持土壤较干,以利土温回升。但如久旱不雨,也要适量浇水。出苗后,保持畦面干干湿湿,不宜多浇。雨季来临,要及时清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拆去荫棚或遮荫物以后,要早晚勤浇凉水,促进分枝和膨大。收藏前一个月左右应根据天气情况减少浇水,促使姜块老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