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咨询:种植山药,前期营养生长特别旺盛,但秋季收获时,产量不高,而且生长的山药形状很不规则,商品性极差。请问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下面详细给大家介绍一下:畸形山药的产生的原因及与预防方法
一、前期营养生长特别旺盛,但秋季收获时,产量不高原因:山药进入块茎生长盛期,要重视氮、磷、钾的配合施用,特别要重视钾肥的施用,以促进块茎的膨大和物质积累。生长后期要控制氮肥的施用量,防止藤蔓徒长。山药是忌氯作物,土壤中氯离子过量会影响山药生长,表现为藤蔓生长旺盛,块茎产量降低,品质下降,易碎易断,不耐贮藏和运输。因此,在生产中不宜施用含氯肥料。
需肥动态:山药的生育期较长,需肥量很大,因此,它喜肥效较长的有机肥。由于块茎的形成伴随着淀粉等物质的积累, 故磷钾的需求量相对较大。生长中后期,块茎的生长量急增, 需要大量的养分供应,因此,除供给足够的氮肥保持茎叶不衰老外,还应补施磷钾肥,促块茎膨大与充实,提高产量和品质。一般是将有机肥与适量的过磷酸钙堆沤发酵腐熟后,混合适量钾肥作底肥,基本能满足全生育对养分的需求。在块茎生长中后期,视植株长势而追施适量速效肥料,以防早衰。
二、畸形山药的产生与预防
山药在栽培过程中,因受不良环境条件、栽培措施、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影响,造成内部组织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产生各种奇形怪状,如山药块茎上端分杈、下端分杈、蛇形、扁头形、脚掌形、葫芦形、麻脸形等,这些统称为畸形山药。
1、形成原因
⑴土壤中异物影响。山药沟中存有石块、砖块、砂砾、胶泥块等硬物,填沟时未能仔细地剔除或充分粉碎,山药块茎在生长中遇到这些硬物,生长点受阻而改变生长方向,形成分杈、扁头等多种畸形。
⑵盲目施用种肥。菜农在种植山药时,为使出苗后苗壮、生长迅速,而施用各种各样的种肥(开沟后摆放山药栽子前撒入沟内),但由于种肥施用过多或未能充分与土壤混合,摆放山药栽子时,栽子与种肥接触,把芽或生长点烧坏,造成块茎分杈、多头等畸形产生。
⑶山药沟内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山药生育期较长,需要源源不断的供给肥料,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在种植时施用肥效较长的有机肥,如重施厩肥、堆肥、人粪尿、饼肥等,这些有机肥在施入田间之前均应经过充分发酵、腐熟,但有部分菜农为省时省功,未能按照要求在前一年夏季或秋季把有机肥进行充分地发酵腐熟,而是在当年春季把刚刚从养殖场运来的动物粪或未腐熟的人粪尿等直接施入土壤中,这些未腐熟的有机肥施到田间后,必须经过发酵、腐熟这一分解过程,而发酵时产生的热量容易伤害山药根系和块茎,农民俗称"烧根"特别是块茎尖端,组织细胞柔嫩,是整个块茎的生长点,碰到未腐熟的粪块很容易被烧坏,从而使基端分生组织的汁液外渗,形成分杈或块茎外表麻脸状等畸形,如果山药毛细根被烧坏,影响养分的吸收,易产生蛇形、葫芦状畸形等。
⑷地下害虫危害。在山药种植时,沟内没有施用防治地下害虫的药剂,地下害虫在生长过程中对山药块茎生长造成危害,如咬食、截断生长点,使山药块茎不能正常生长,造成山药畸形。
2、预防措施
⑴除去沟内异物。人工挖山药沟时应在冬前进行,土块经过冬春雨雪的侵蚀、冰冻、风化,充分粉碎,用时随风化解冻随填沟,填沟时仔细剔除土壤中的石块、砖块、沙砾等硬物,不要将大土块填入沟内。
⑵种植时按技术规程操作。种植山药不能在种植沟内施用种肥,为防治地下害虫施用毒土、毒饵时不能盲目加大剂量,方法是将豆饼炒香,用90%敌百虫晶体30 倍拌湿或每亩用3-4.5千克克线丹拌细土30千克,均匀撒于播种沟内,用撅头搂划一遍,使毒饵充分与土壤混合,能有效防治蝼蛄、蛴螬、金针虫、线虫等地下害虫的发生。然后顺沟浇一遍小水,水渗后摆放栽子,覆土成垄。
⑶施用腐熟有机肥。如人粪尿、堆肥、厩肥和优质土杂肥,这些都富含N、P、K等多种营养元素的完全肥料。要利用夏秋季节气温高、易发酵腐熟的有利时机提前进行沤制,避免施入土壤中出现烧根。另一方面提倡将有机肥和部分化肥在种植完山药后施入山药行间,把腐熟的有机肥铺施于2行山药之间的畦面上,然后耧划翻土15厘米左右,使土、肥充分混合,然后将畦面的肥土覆于山药垄的两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