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油花,是起源并传承于西藏的一种油塑艺术。其显著特点是:色彩艳丽,保存时间较短,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因保存时间短,犹如昙花一现,所以好的酥油花就显得弥足珍贵。
先进束酥油花的诞生
在《宗喀巴传》中,记载着“酥油花”的来历。西藏历史上先进个酥油花就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即黄教创始人宗喀巴所做的,较先献给了大昭寺“觉卧”佛像即释迦牟尼佛像。
早在明永乐七年,即1409年正月,在西藏帕竹地方政权的支持下,宗喀巴仿效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城举行“示观大神变法会”的形式,在拉萨大昭寺前首次发起举办了发愿祈祷大法会。在大法会开始前,有一天,宗喀巴梦见佛祖释迦牟尼向善男信女们普撒花雨。这个梦使他产生了在大法会期间,为释迦牟尼佛像每天在六供之内敬献鲜花的愿望。
愿望是美好的,但是大法会的举行正值寒冷的正月,要想找到盛开的鲜花真好比登天!但这并没有难倒宗喀巴,一天,当他看见面前食用的新鲜酥油时,他突然灵机一动,何不尝试用酥油作成花朵呢?一时间,宗喀巴为自己的这一想法而兴奋不已。说干就干,好在他自幼就是制作各种小佛像和擦擦(浮雕佛像)的能手。很快,西藏历史上先进束用洁净的酥油调色制作的花朵就神奇地诞生了!
在这年正月初一的一天,宗喀巴把美丽的酥油花虔诚地供奉在释迦牟尼佛像前。在大法会开始的那天,在释迦牟尼佛像前,设有4米见方的一个瓷缸大酥油灯,中间放置一个灯柱,环绕一圈梅花形的小捻子,灯火交相辉映。同时,在四周还摆有许多大型陶缸酥油灯,昼夜灯火通明。
此外,佛殿上还陈设着几百盏金灯、银灯和黄铜净水碗。殿内殿外插有香幡、香伞,燃烧香料;佛堂前后还抛洒了用藏红花浸泡的香水,芬芳的香气与美丽的酥油花香味相互交融,令人欣喜而沉醉,从而赢得了僧众的广泛喜爱!
酥油花的制作
酥油花看上去精美绝伦,但是制作的过程却是十分艰苦的。因为酥油花的基本原料是高原牧民天天食用的牛奶制品酥油,油腻、柔软、容易融化,并且难以永久保存,所以只能在寒冬腊月中进行制作。
每年灯会的酥油花,从入冬便开始做起。艺僧们首先要沐浴发愿,以一颗虔诚的心,在神秘的宗教氛围中进入创作。为了不使彩油因手温而融化掉,艺僧们在零度以下的低温房间里,还要把手指不时地伸进结有冰块的冷水盆里,以此来降低手温,他们几乎是在用麻木的手指去塑造圣洁的酥油花,要是没有一颗对酥油花的虔诚之心,是根本无法完成这一极具挑战性的艺术创作的。
酥油花的艺术表现
经过一代代艺僧的艰苦探索和积累,酥油花所表现的题材多种多样、内容十分丰富,主要以佛祖菩萨、金刚天王、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山石林木、花卉盆景、亭台楼阁等组成各种故事情节,有《释迦牟尼本生故事》《目连救母》《智美更登》《唐僧取经》《文成公主进藏》等,以及汉族传统文化的题材内容。
在画面形式上,酥油花继承了藏传佛教艺术的精、繁、巧的特点,在有限的空间里容纳了极多的内容,刻画、塑型非常的具体。如大型酥油花《释迦牟尼本生故事》,其中人物、走兽达上百个,亭台楼阁几十处,几十个故事情节穿插自如,井然有序,繁而不杂,再配以鲜艳夺目的花朵,涂以金装银饰,整个油塑显得富丽堂皇,精美绝伦。
如今,酥油花的塑造技法已越发成熟,产生了质的飞跃。艺僧们从单支、单花、单人的单塑法,发展成立塑和浮塑、单塑和浮塑、花架和盆塑相结合的形式,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在酥油花会上,伴随着节奏缓稳、庄严肃穆的花架音乐乐曲,一个个绝美的酥油花大放异彩,展现出一种典雅、庄严、神秘和圣洁之美,来西藏朝拜和观光的人们无不为这些艺术珍品而折服,从而获得灵魂的洗礼与精神上的升华!
【责任编辑 陈秀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