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技术 » 水产养殖技术 » 养鱼技术 海南石斑鱼繁育技术

海南石斑鱼繁育技术

  来源:中国养殖致富网   作者:中国养殖致富采集部 有211人浏览 日期:2025-07-0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上世纪90年代,石斑鱼在海南省还属珍稀食材。有年长者回忆,“请客吃饭,要点一条石斑鱼得思忖许久,生怕一顿饭就吃掉半个月工资。”但如今,石斑鱼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常见菜肴。这十几年间,海南石斑鱼市场发生了什么变化?石斑鱼为何能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近日,笔者专访了海南大学海洋学院原院长陈国华,他讲述的故事告诉我们美味的石斑鱼来之不易。

需求是科研最大动力

南海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渔业资源,世世代代的海南人亦有仿佛享用不尽的鱼虾蟹贝。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南岛上的人口密度不断增加,人们向大自然伸手要资源的频率也越来越高,直接导致了天生天养的石斑鱼供不应求。

“从那时起,部分有经济头脑的海南人就想到了人工养殖石斑鱼。”陈国华说,大约在30年前,海南人开始探索用网箱养殖——从海里捞来鱼苗,投喂小杂鱼等饵料,养两三年就可以成鱼出售。因为当时的海水环境好,养殖密度小,病害也少,尽管是很粗放的网箱养殖,渔民们也可获得颇丰的效益。

网箱养殖石斑鱼的规模不断扩大,虽然解了餐桌上的燃眉之急,但也引发了更深层次的问题——石斑鱼苗种不足,人们一边向大海要成鱼,一边还想要鱼苗,导致野生石斑鱼数量锐减。

当时台湾地区已经可以成规模生产出售鱼苗。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海南石斑鱼鱼苗的来源主要是从海区捕捞或从台湾购买。

“需求是最大的动力,石斑鱼繁育的窘境很快吸聚了一批科研力量。”陈国华说,二十世纪70年代后,东南亚各国以及科威特和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等相继开展石斑鱼人工繁殖研究,从产业化生产角度看,台湾是最早取得成功的。

而在我国内地,石斑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最早取得青石斑鱼人工繁殖成功的是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此后中科院海洋所取得了赤点石斑鱼、巨石斑鱼人工繁殖的成功。陈国华所在的海南大学海水鱼类繁育研究团队在1998年获得海南省百项农业新技术项目的资助,开始启动了具有海南特色、可推广的石斑鱼人工繁育研究。

为获得鱼苗几经周折

陈国华还记得,起初的科研条件并不宽裕,因为大家觉得“这件事在海南没人做过,成功率太低,所以课题组争取到的课题经费少之又少,没有抱太大希望。”

其实,拿着这笔钱,陈国华等人心里也没底。因为石斑鱼是雌雄同体、雌性先熟的鱼类,即首次性成熟时全系雌性,若干年后才能转化成雄性。当时要进行石斑鱼人工繁殖,得到雄鱼成为首要的技术问题,得到自然完成性转化的雄鱼要等数年才行。为了缩短课题研究周期,他们一边开始人工诱导石斑鱼性转化的研究,一边从台湾购买石斑鱼受精卵进行人工育苗的研究。

石斑鱼性转化的研究进行得很顺利,30尾石斑鱼在数月后都转化成了雄鱼。于是,他们利用其中的15尾雄鱼,又购买了成熟的雌鱼,开始做人工繁殖研究。然而,在实验中的一个晚上,100多尾实验鱼耐受不了水泥池里的高水温,突发急病死得精光。陈国华说:“当时,我一下子就懵了,整个课题几乎处于破产状态,幸好还另外留了15条雄鱼做备份,否则先进战就全军覆没。”

用留下的15尾雄鱼重新开始实验,课题组最终在1999年得到了受精卵,取得人工繁殖的成功。在进行人工繁殖研究的同时,他们还从台湾购买受精卵进行人工育苗试验。

在机场接到受精卵时,陈国华发现,鱼卵已经孵化成了仔鱼,这是他先进次见到这种鱼苗,惊叹它如此之小。他们从温度、饵料、水质等方面入手,设置了10组不同的育苗条件进行试验。陈国华提起当初仍觉得“幸运”,一个半月后有两组获得成功,让他们掌握了石斑鱼育苗的初步条件,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至此,石斑鱼繁育的三个主要技术环节:性转化、繁殖、育苗在技术上都已完成,课题组下一步的工作是如何让技术更加稳定,使石斑鱼苗繁育形成产业。

回忆这段工作,对于这“一步”走得多么艰难,澄迈县瑞溪镇上琼村农民刘青利印象深刻。早在2004年,他就已经是村里的养鱼专业户,陈国华找到他,想借他的养鱼池完成课题。从刘青利点头那天起,陈国华便搬到了他的养鱼池边,和他“头对头地睡在一个地铺上,勺碰勺地吃在一个锅里”。

刘青利记得,因为每天凌晨4点观察鱼苗变化,那一个多月里,陈国华每天睡眠时间不足5个小时。天亮了,他也舍不得去补觉,不是蹲在池边屏息观察,就是站进池塘里近距离测量、评估,以致于双腿、双脚都出现了溃烂。

让更多人领略石斑鱼的鲜美

后来,当先进批点带石斑鱼鱼苗成功繁育出来时,周边的养鱼户看着在海南繁育出来的石斑鱼苗,他们对发展生产充满了希望。

陈国华的技术团队完成了《点带石斑鱼人工繁殖的试验》项目,也因为完成了点带石斑鱼性转化诱导、在国内首次取得了点带石斑鱼全人工繁殖的成功,获得了海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他们的研究工作并没有停止,之后又向科技部、海南省申报有关石斑鱼人工繁育的科研项目十余项,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最终依靠社会力量,将石斑鱼人工繁育推向产业化,再次获得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以及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一等奖多项。至到今天,全国85%以上的石斑鱼鱼苗都来自海南,也结束了石斑鱼养殖苗种依赖捕捞天然苗的历史。

谈到海南石斑鱼人工繁殖现状,陈国华介绍,养殖石斑鱼以来,主养品种几经更换,近几年出现的珍珠龙胆以生长速度快、抗病等优良特性,几乎一夜间在市场上形成了“一边倒”的态势,在养殖的石斑鱼诸多种类中,珍珠龙胆石斑鱼占80%以上。

尽管珍珠龙胆很受市场欢迎,但大量养殖珍珠龙胆这样的杂交品种也存在弊端。杂交品种如果进入自然水域,可能对自然界物种基因库产生不良影响。他希望养殖户能对此有充分关注,只在工厂化车间或隔离条件良好的池塘内养殖,而不要使用网箱在自然水域里养殖杂交品种。

陈国华透露,他们的团队在人工繁殖取得成功后的下一步工作重点是培育石斑鱼良种,一个石斑鱼新品种有望在最近获得国家原良种审定委员会通过。他还提出,石斑鱼产业的更大发展需打破“只吃鲜活”的桎梏,通过加工形成商品来扩大销售市场,让更多的人能够品尝到产自南海石斑鱼的鲜美。

 
免责声明:官方QQ群:630504965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微信

关注中国养殖致富网官方微信账号:“中国养殖致富网”,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 同类技术

  相关评论

0条 [查看全部]

按分类浏览

排行榜

热点聚焦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