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技术 » 水产养殖技术 » 养鱼技术 锦鲤疾病发生的原因

锦鲤疾病发生的原因

  来源:中国养殖致富网   作者:中国养殖致富采集部 有219人浏览 日期:2025-07-0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锦鲤疾病发生的原因

锦鲤是人工养殖的观赏鱼,生存环境与食用鱼有很大差异,由于缺乏诊断技术,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锦鲤患病初期不易发现,一旦发现,病情已不轻,药物治疗效果较差,不能及时治愈而大批死亡,使养殖者陷入困境。即使病鱼治愈,也往往在外形上留下缺陷,如鱼鳞脱落后不能再生,鱼鳍烂蚀后虽能再生但不能恢复原有长度及风韵,鱼体颜色也会失去往日的光泽,而失去观赏价值。所以,锦鲤疾病防治要采取“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原则,控制鱼病的发生和蔓延。

为了很好掌握发病规律和防止鱼病的发生,首先必须了解锦鲤发病原因。锦鲤发病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外因也有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因素

影响鱼类健康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水温、水质等。

(一)水温锦鲤是变温冷血动物,在正常情况下,体温随外界环境,尤其是随水体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当水温发生急剧变化时,由于机体适应能力差而发生病理变化乃至死亡。例如,锦鲤在换水时要求温差低于3℃,苗种阶段的温差低于2℃,否则会导致锦鲤“感冒”,甚至大批死亡。因此,鱼苗、鱼种在运输过程中和下塘时,要求水温变化不超过2℃,亲鱼或鱼种进温室越冬时,进温室前后的水的温差不能相差过大,如相差2℃~3℃,就要引起鱼病或死亡。长期的高温或低温对锦鲤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二)水质锦鲤为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要求有良好的水环境。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锦鲤的生长,影响水质变化的因素有水体的酸碱度(pH值)、溶氧、有机耗氧量、透明度、氨氮含量及微生物等理化指标,在这些指标适宜的水体内,锦鲤生长发育良好,

一旦水质环境破坏,就可导致锦鲤生病或死亡。在水质的影响因子中,最主要的是溶氧量和酸碱度这两个因素。

1.溶氧量水体中的溶氧量的高低对锦鲤的正常生活有直接影响。溶氧量低,锦鲤会窒息而死。不及时换水,水中锦鲤排泄物、分泌物过多,微生物滋生,蓝绿藻类浮游生物过多,使水溶氧量降低;溶氧过多过饱和,则又会造成鱼苗和鱼种患气泡病。

2.酸碱度锦鲤对水质酸碱度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一般以pH值7.5-8为宜,水体pH值低于5或pH高于95会引起锦鲤生长不良,甚至死亡。pH值5-6.5时,锦鲤生长慢,体质较差,易患打粉病。

(三)化学物质池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往往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周围环境、水源、生物(鱼类、浮游生物、微生物等)活动、底质等有关。如鱼池长期不清塘,池底堆积大量没有分解的剩余饵料、鱼类粪便等,这些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会消耗水中大量的溶氧,同时还会放出硫化氢、沼气、碳酸气等有害气体,毒害锦鲤。有些地区的土壤中重金属盐(铅、锌、汞等)含量较高,容易引起锦鲤弯体病。一些没有环保处理设施的工厂、矿山排出的工业废水含有重金属毒物(铝、锌、汞)、硫化氢、氯化物等物质,这些废水进入鱼池,重则引起鱼的大量死亡,轻则影响鱼的健康,使鱼的抵抗力下降而引起传染病的流行。

二、生物因素

一)病原体导致锦鲤生病的病原体有真菌、细菌、病毒、原生动物等,这些病原体是影响锦鲤健康的罪魁祸首。在鱼体中,病原体数量越多,鱼病的症状就越明显,严重时可直接导致鱼类大量死亡。另外,还有些直接吞食或危害锦鲤的敌害生物,如池塘内的青蛙会吞食锦鲤的卵和幼鱼,池塘里如果有乌鳢生存,对刚下塘的锦鲤苗种危害较大。

鱼病病原体传染力的大小与病原体在宿主体内定居、繁衍以及从宿主体内排出的数量有密切关系。水体恶化,有利于寄生生物的生长繁殖,其传染能力就较强,对锦鲤的致病作用也强;利用药物或生物学方法来降低或消灭病原体,如定期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投放硝化细菌增加溶氧并净化水质,鱼病发生机会就降低。因此,切断病原体进入养殖水体的途径,根据锦鲤病原体的传染力与致病力的特性,有的放矢地进行生物防治、药物防治和免疫防治,将病原体控制在不危害锦鲤类的程度以下,减少锦鲤疾病的发生。

(二)藻类一些藻类如卵甲藻、水网藻等对锦鲤有不利影响。水网藻常常缠绕锦鲤幼鱼并导致死亡,嗜酸卵甲藻能引起锦鲤发生“打粉病”。

三、自身因素

鱼体自身因素是抵御外来病原体能力的重要因素,一尾健康的鱼能有效地预防部分鱼病的发生。自身因素与鱼体的生理因素及免疫能力有关。

(一)鱼体的生理因素鱼类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与年龄、身体健康状况、营养状况、个体大小等有关。例如车轮虫病是苗种阶段常见的流行病,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即使有车轮虫寄生,一般也不会发病。鱼鳞、皮肤及黏膜是鱼体抵抗寄生物侵袭的重要屏障。健康的鱼或体表无损伤的鱼,病原体无法进入,打印病、水霉病等就不易发生。锦鲤不同的生长时期对同一疾病的抵抗力也不同,如茁种期得小瓜虫病的机会要大于成鱼期。

(二)免疫能力病原微生物进入鱼体后,常被鱼类的吞噬细胞所吞噬,并吸引白细胞到受伤部位,一同吞噬病原微生物,表现出炎症反应。如果吞噬细胞和白细胞的吞噬能力难以阻挡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速度时,局部的病变将随之扩大,超过鱼体的承受力而导致锦鲤发病。

日、人为因素

《一)操作不当在饲养过程中,经常要进行换水、对水、分箱、清洗、捞鱼、鱼种运输以及人工授精等工作,如果操作不当或动作粗鲁,会碰伤鱼体,造成鳍条开裂、鳞片脱落等机械损伤,引起组织坏死,同时伴有出血现象。这样很容易使病菌从伤口侵入,感染患病,如烂鳃病、水霉病的感染。

(二)外部带入病原体从自然界中捞取活饵、采集水草、购鱼、投喂时,由于消毒、清洁工作不彻底,可能带入病原体。另外病鱼用过的工具未经消毒,或者新购入鱼未经隔离观察就同池饲养都能重复感染或交叉感染,如小瓜虫病、烂鳃病等。

(三)饲喂不当锦鲤靠人工投喂饲养,如果投喂不当,饵料不清洁或变质,饥饱不匀及长期投喂干饵料,饵料品种单一,饲料营养成分不足,缺乏动物性饵料,使锦鲤缺乏营养,造成体质衰弱,从而容易患病。当然投饵过多,易引起水质腐败,促进细菌繁衍。

(四)放养密度不当和混养比例不合理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混养比例能够增加鱼产量,如果放养密度过大,会造成缺氧,并降低饵料利用率,引起锦鲤的生长速度不一致,同时由于鱼缺乏正常的活动空间,加之代谢物增多,会使其正常摄食、生长受到影响,抵抗力下降,发病率增高。另外不同规格的鱼同池饲养,易发生大欺小和相互咬伤现象,长期受欺的鱼及被咬伤的鱼,往往有较高的发病率。当然鱼类食性不同,混养时应注意比例和规格,如比例不当,不利于锦鲤的生长。

(五)饲养池及进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饲养池特别是其底部设计不合理时,不利于池中的残饵、污物的彻底排除,易引起水质恶化使鱼发病。进、排水系统不独立,一池鱼发病往往传播到另一池鱼。特别是在大面积精养池或水流池养殖时更要注意预防。

(六)消毒不严鱼体、池水、食场、食物、工具等消毒不严,都会使鱼的发病率大大增加。消毒时选择适合的药物,适合的剂量。

(七)检疫不严从外地引种时,未经检疫,使伤鱼、带病原体的鱼混入池内,从而引发疾病。

 
免责声明:官方QQ群:630504965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微信

关注中国养殖致富网官方微信账号:“中国养殖致富网”,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关键词: 锦鲤 疾病 发生 原因

>> 同类技术

  相关评论

0条 [查看全部]

按分类浏览

排行榜

热点聚焦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