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是大西洋鲑鱼养殖的创始国,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三文鱼养殖国,在过去的35年里一直处于稳健的增长势头。
近年来挪威的三文鱼养殖遇到了发展瓶颈:养殖的三文鱼从网箱中逃逸现象时有发生。逃逸到天然水域中的人工育种的三文鱼,会与野生三文鱼杂交,从而对野生三文鱼种群造成威胁。而三文鱼鱼虱病的暴发,严重地制约着挪威的三文鱼养殖进一步发展。因为鱼虱病不仅威胁三文鱼的健康,更会造成消费者对三文鱼食品安全的恐慌,挪威正积极寻求应对措施。
挪威的西部沿海三文鱼养殖采用一种现代化的模式。这里的渔民在水下40米深的地方,采用160米长的围栅栏来养殖三文鱼,用压缩空气系统饲喂这些三文鱼“干性”的水产饲料,在这儿每一个网箱里养十万余尾鱼,而且整个养殖过程都有录像监控。
随着三文鱼养殖规模在挪威的不断扩大,挪威沿海可以用来养殖三文鱼的峡湾和水域已经都密密麻麻布满了三文鱼养殖网箱。众所周知,好水养好鱼,如果没有纯净无污染、净化能力良好的海域环境,挪威三文鱼的养殖也是不可持续的。
近年来,挪威政府在这方面花费了很多精力,来提升挪威沿海水域的环境,保持其水质优良和可持续性利用。挪威政府规定:三文鱼养殖海域,每养殖两年需要“休养”一年,让海域休养生息,恢复纯净,就是其中一项很好的措施。
三文鱼鱼虱(拉丁文名为L.salmo⁃nis&Caligusspp.),是一种甲壳类寄生虫,从卵发育到成年鱼虱只需要4周到6周,而一条成年雌性鱼虱每7个月产卵6次到11次,这些雌性鱼虱一次产卵高达1000个,大约相当每条鱼虱每年繁殖16000个左右的小鱼虱。因为三文鱼鱼虱旺盛的繁殖能力以及它们对三文鱼造成的危害,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起,鱼虱病一直是制约挪威三文鱼养殖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
鱼虱具有极强的生存能力,它们首先穿破三文鱼的皮肤,成功寄居其体内,再渗透性地蚕食其生命力,缓慢地使得三文鱼死亡。三文鱼一旦感染鱼虱病,会体弱敏感,极易感染其他疾病。
一方面,鱼虱病制约了三文鱼的养殖;另一方面,随着三文鱼养殖不断发展,更多的三文鱼又给鱼虱提供了更多的寄宿宿主,使得三文鱼鱼虱病越发猖獗。三文鱼养殖和三文鱼鱼虱病互相斗智斗勇,相生相灭,极为考验人类智商。
据相关数据显示:三文鱼的高密集养殖与感染鱼虱病的养殖三文鱼和野生三文鱼的数量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科学家做过相关的检测实验发现,每100克体重的三文鱼有超过10只的鱼虱(如果鱼虱可以生长到自由移动阶段)。当100克体重的三文鱼身上有70只鱼虱左右时,该鱼将会死于鱼虱病感染。
挪威解决鱼虱病制约的五大解决方案:一是转换水产养殖的管理思路。二是技术层面的解决措施:1)封闭或半封闭养殖。2)利用激光杀死鱼虱。三是使用更加有效的清鱼夫(指吃鱼虱的鱼)。四是针对鱼虱的“药物治疗法”。五是采用更加先进的三文鱼疫苗。
其中的封闭养殖,即封闭式循环系统三文鱼养殖,指的是将同一养殖体系内的水资源经过内部净化处理后循环利用的养殖模式,水利用形成一个闭环。该养殖模式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成活率高、养殖效果好、污水排放量少、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
使用清鱼夫这个方法不错,因为这些鱼本身吃鱼虱,不仅满足了它们的食欲,并且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三文鱼的宿敌,这种方法经济有效且环保无污染,只是效果有限,不能完全解决鱼虱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