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农业部2011年~2015年对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HN)专项监测结果,该病在辽宁、河北、甘肃、山东、北京等地虹鳟鱼养殖中感染率在10%~70%之间,而且发病时会引起较高的死亡率,成为严重危害我国虹鳟鱼产业的重要疫病。为做好2016年IHN防治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监测国家级、省级鲑鳟鱼原良种场,重点苗种场30个以上,公示监测结果为阴性的养殖场点信息,有效控制IHN的流行扩散趋势。
二、防控策略
目前发生IHN后没有有效的防治药物,因此现阶段对于IHN防控主要是做好未发病区域的预防工作。防控策略为建设无规定疫病苗种场,通过技术管理措施,生产健康苗种;公示监测结果为阴性的养殖场点信息,保障苗种场输出无病的苗,控制IHN的扩散。对于已经发病的养殖场,可采取降低死亡率,减少损失的应急措施。
三、防控措施
本防控措施由相关专家提供,仅供防治工作中参考。具体措施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在相关专业机构和人员指导下实施。相关用药处方应由执业兽医开具。
(一)分类型养殖场防控重点
1.原良种场
开展亲鱼健康状况筛查,适温下通过对亲鱼的卵、精液的IHNV监测,确定亲鱼带毒情况,淘汰带毒亲鱼以及同群养殖的其他亲鱼。引进的亲鱼应来自无IHN的养殖场,并经检疫合格。
对养殖用水采取相应的消毒措施,确保用水不携带IHNV;对养殖池、工具需消毒后使用;工具专池专用。避免有可能携带IH⁃NV的外来运输车辆、工具、鱼体接触亲鱼以及养殖区域。
2.苗种场
避免使用携带IHNV的亲鱼繁殖。采用有机碘按照规程要求对受精卵消毒。使用不携带IHNV的水体孵化和培育苗种,避免IHNV接触到孵化出的鱼苗。对养殖池、工具需消毒后使用;工具专池专用。对苗种孵化、培育区域严格管理,避免有可能携带IH⁃NV的外来工具、鱼、水进入。
3.成鱼养殖场
所购苗种须经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合格;或从已经列入国家、省级水生动物疫病监测计划,经监测结果为阴性的苗种场购进苗种。养殖上游没有IHN发病场,如有发病应对上游来水消毒净化后使用。本场曾有IHN发病历史的,须对养殖池、工具严格消毒后再次使用。采用免疫增强剂投喂,提高鱼体抗病力。发生IHN后应及时向当地主管部门报告并采取应急管理措施。
(二)主要技术措施
1.受精卵消毒
先用0.9%~1.1%的盐水漂洗1分钟,然后按照1∶4的体积把卵放入100ppm有机碘中泡不少于10分钟,再在盐水里漂洗一分钟。在消毒过程中用碳酸氢钠调节pH值,保持pH在6~8之间。保持有机碘的有效浓度,颜色变淡需要及时更换。
2.养殖池和工具消毒
开展繁育和养殖工作前,采用三氯异氰尿酸钠等高效消毒剂对养殖池、工具等进行消毒,杀灭IHNV。工具专池专用。
3.消毒处理养殖用水
使用不携带IHNV的水孵化和培育苗种,避免IHNV接触到孵化出的鱼苗。如不能确认水体是否携带IHNV,则需要对孵化车间和苗种培育车间进水消毒后使用,可采用紫外线或臭氧消毒用水。
4.药物筛选技术
在适温下,采用消毒试验方法,筛选敏感的消毒药物种类和剂量,避免使用伪劣药物。
5.对苗种场孵化区域合理分区
将苗种场的受精、卵的孵化、苗种培育等区域合理分区,避免在同一区域操作,以减少交叉污染机会。
6.成鱼养殖场购进不携带IHNV的虹鳟鱼苗
苗种须经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合格;或从已经列入国家、省级水生动物疫病监测计划,经监测结果为阴性的苗种场购进苗种。
7.使用免疫增强剂
在饲料中添加酵母培养物、中草药等具有免疫增强效果的药物,定期投喂。
8.应急管理
发现鱼有发病迹象,及时捞出掩埋,掩埋地点远离养殖用水,并使用生石灰等处理。采取增氧措施,保障水体中氧气含量在6毫克/升以上。工具专池专用,避免交叉污染。鱼发病时慎用消毒制剂或移动鱼,以减少应激。对养殖排放水需经消毒处理后,方可排放到下游。有条件的地方尽量降低养殖密度。
四、主推技术
1.无规定疫病苗种场建设
采用药物对孵化和苗种培育用具、受精卵进行消毒处理,以杀灭可能存在的IHNV;采用紫外线或臭氧对用水消毒后使用;及时收集处理孵化中的卵壳;对孵化车间实行封闭式管理,对外来人、工具等严格控制。通过上述措施避免IHNV和苗种接触,将苗种培育到3月龄以上时对外提供。
2.苗种疫病监测
对重点苗种场开展定期监测。固定监测点并开展连续多年的监测,在没有引入外来鱼类情况下,来自连续监测呈阴性的渔场生产的苗种,可以认为其是健康的,在确保每年监测结果都是阴性的前提下,进行水产苗种产地检疫时可不经过实验室检测环节。抽样环节需在15℃以下抽取6月龄以下的虹鳟鱼苗进行监测。及时公示经IHNV监测结果为阴性的渔场信息,为养殖户选择购进苗种提供参考资料。
罗非鱼是世界范围内水产养殖最为广泛的优良品种之一。链球菌病是我国罗非鱼养殖过程中最为严重的细菌性病害,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给罗非鱼养殖带来极大的风险。为做好2016年罗非鱼链球菌病的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链球菌病预防率达到70%以上,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达到60%以上,降低链球菌病危害损失。
二、防控策略
加强罗非鱼链球菌病流行病学监测,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主要围绕免疫防控、生态防控、抗病品种培育及应用等绿色防控技术,显著降低罗非鱼链球菌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禁用畜禽粪便投喂,减少链球菌滋生。通过安全合理使用药物,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以及免疫防控和生态防控相结合,保障罗非鱼养殖的产量和质量安全。
三、防控措施
本防控措施由相关专家提供,仅供防治工作中参考。具体措施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在相关专业机构和人员指导下实施。相关用药处方应由执业兽医开具。
(一)重点防控时期和区域
重点防控区域包括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和福建等省份或自治区的罗非鱼主养区;其中海南省的6月份~10月份是链球菌病的重要防控时期,而广东、广西、云南和福建等省份的7月份~9月份为防控的主要时期。
(二)主要技术措施
1.药物防控
发病时使用体外消毒剂药浴;5mg~10mg/kg体重的氟苯尼考、50mg~100mg/kg体重的盐酸多西环素粉连续使用一周,休药期需大于30天。投喂大蒜素200mg/kg体重,连续喂3天~5天,第5天后用酶合益生素0.5g~0.8g/m3全池泼洒;利用具有无乳链球菌抗菌活性的中草药对链球菌病进行防控。
2.免疫防控
通过复合中草药制剂(黄连、黄芩大黄和黄柏等)或其他饲料添加剂(寡聚糖、人工合成的脱氧核糖寡核苷酸CpG-ODNs)等进行投喂,提高罗非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3.生态防控
以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为重点,通过水质、底质等调控措施,营造利于罗非鱼健康生长的环境,环境改良主要包括生物改良技术和理化改良技术。
(1)生物改良技术:主要是通过能够分泌高活性消化酶系、快速降解养殖废物的有益微生物改善养殖环境,市场上这类水产养殖使用的益生菌产品主要包括光合细菌、芽孢杆菌、放线菌、蛭弧菌、乳酸杆菌、硝化和反硝化细菌、有效微生物菌群(EM)等,具体使用方法参照产品使用说明书。另外,可以在养殖水面种植约10%水面的水葫芦、水蕹菜、鱼腥草、浮萍或水花生等水生植物净化养殖水体,避免水质恶化。
(2)理化改良技术:池塘水质的物理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曝气、过滤、沉淀、吸附、气浮、泡沫分离和磁分离、臭氧和紫外线杀菌消毒等技术,化学方法主要是利用化学反应来处理水中污染物或悬浮胶粒,市售产品主要有氧化剂、还原剂、絮凝剂和消毒剂等。针对养殖生态系统的池塘底质的改良产品相对较少,其主要修复措施放苗前用生石灰、漂白粉等严格清塘。干法清塘:池底留8cm~12cm深的水,每亩使用60kg~70kg生石灰或4kg~5kg漂白粉,生石灰用水溶化后不待其冷却立即泼洒,用泥耙使其跟塘泥充分混合,效果更佳。带水清塘:每亩1米水深池塘用生石灰140kg~150kg,用水溶化后全池泼洒,漂白粉的用量为14kg~15kg,清塘后7天可放鱼。
4.综合防控
放苗前用生石灰、漂白粉等对池塘进行消毒;一般土塘放苗密度(规格为体长3cm~5cm/尾)控制在每亩1500尾~2500尾之间,可搭配少量鳙鱼和鲢鱼调节水质,也可混养适量虾等品种,定期使用调水和底改微生物产品改善养殖池塘水质,防止有害藻类和病菌的大量滋生;养殖过程中禁止投喂畜禽粪便;高温易发病季节,进行充分的人工增氧,减少饲料投喂量,定期投喂大蒜素等中草药制剂;发现病鱼、死鱼应及时清除,分离病原进行药敏实验,筛选敏感的化学药物进行防治,并且严格按照药物的使用剂量和休药期进行操作,严禁使用水产禁用兽药或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