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的老祖宗留下的耕种经验。在化肥缺少的年代,制约庄稼产量高低水平的关键因素是营养供应数量上的保证,农家肥的营养种类多但每一种营养元素的含量很低,因此,要想庄稼有更高的产量,毫无疑问,就得“粪大水勤”。但是,如今的化学肥料种类多,营养元素含量高。施肥,就不能照搬这句老话了。否则,不仅是金钱上的浪费,还会造成庄稼生理性障碍、农产品品质下降、土壤性质恶化等不良后果。
2、不注意复合肥氮磷钾比例:
复合肥,有15:15:15之类的氮磷钾配比相同的,有25:5:15类似的高氮中钾低磷的,有25:0:20之高氮高钾的,也有10:30:5之类的高磷型。之所以有这么多不同配比的复合肥种类,就是要根据作物种类、土壤养分、目标产量等选择合适的配比满足庄稼的真正需求;
3、不了解肥料的化学性质:
同样是以补充钾素为目的,硝酸钾水溶性好,在庄稼生长期间冲施或撒施更合适,但不宜底施;硫酸钾更适合底施,追施的肥效会来的慢一些,也不适合冲施;磷酸二氢钾叶面喷施或冲施更合适。复合肥根据原料的化学成分和加工工艺又分为硫酸钾型、含氯型、硝硫基等等类型,芹菜、小麦、玉米等庄稼对氯不太敏感,考虑到成本,可以选用含氯的复合肥,番茄、黄瓜、马铃薯等庄稼较好改用硫酸钾型或硝硫基复合肥。其中,硫酸钾型复合肥较好用做底肥,硝硫基复合肥除了做底肥外,也可以追施;
4、施肥方式错误:
常言道,氮肥深施,磷肥分层施用。但如今的很多农民不论是追施碳铵、尿素还是磷肥的时候,就是地表撒施后浇水或直接把肥料化到水里冲施。先不说碳铵、氯化铵之类的速效性氮肥施在地表后其中的铵态氮很容易挥发流失,能够被植物根系吸收到的氮素很少,往往只有所撒施的10%左右,浪费之严重可想而知。尿素本身是不能被植物吸收的,要首先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帮助下转化成铵态氮以后才能被庄稼吸收。土壤微生物的活动需要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才行,试想,撒施了尿素以后立即浇水,土壤中微生物泡在水里怎样能够活动呢?得不到及时的转化,意味着不能很快被吸收,这些晾在地表的尿素要么被水带到土壤深层地下水中,要么逐渐散失到大气中去,利用率很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