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避孕药“喂”大的动物,最出名的是鳝鱼,这个说法从1998年开始,并且历久不衰,之后渐渐扩散开来,最后,泥鳅、罗非鱼、虾、蟹和甲鱼等水产品也一并受到牵连。日前,在2014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广西活动中,广西水产畜牧兽医局有关专家再次就这一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澄清。
网传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说,在蟹产卵时喂避孕药,这样母蟹不会变瘦,蟹苗更容易长大。给虾喂避孕药,是为了不让其产卵,促使其快速生长。另一种说法是,给泥鳅、黄鳝、罗非鱼喂避孕药,是为了雌雄性转换,母的变成公的,从而能长得更快更肥,尽快上市。
广西水产畜牧兽医局水产畜牧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负责人介绍,网传的这些说法看似有道理,其实仔细推敲起来,尤其是从养殖户追求经济效益的效果来看,给这些水产品喂食避孕药不但达不到他们要的效果,反而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根本是得不偿失。
泥鳅——巴不得雌泥鳅产卵
一条优质母泥鳅一年繁殖四次的话,可以达到几百元的收益。有养殖户就表示,如果给泥鳅用避孕药,那就让它“断子绝孙”了,还谈何收益?
虾蟹——避孕药根本不适用
蟹属甲壳动物,其发育、代谢系统与哺乳动物、脊椎动物完全不同,人类避孕药并不适用于蟹类。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会长杨维龙就曾经介绍:“螃蟹不同于鱼类,避孕药等类似药物对螃蟹有副作用,不仅不利于螃蟹褪壳,农户如果用了,反而可能会让螃蟹因为暴长而暴死。”此外,大闸蟹的精华其实是蟹黄和蟹膏,吃了避孕药的大闸蟹性腺不发育。
另外,现在市场上卖的虾远未达到性成熟期,根本就没有必要使用避孕药来进行“节育”。对虾的性成熟期是8~10个月,而养殖的商品虾,从种苗到成虾一般只需3~4个月,远未达到其性成熟期,根本就没有繁殖能力,无需“节育”。
罗非鱼——雄性率高不需用药
在许多的报道中,都提到“避孕药”甲基睾丸酮(又被称为甲睾酮或者甲基睾丸素)被用到了罗非鱼的养殖中。其实,这种物质如其名,根本不是避孕药,而是雄激素。在鱼苗阶段投喂含有甲基睾丸酮饲料让罗非鱼雌鱼苗性转换,提高罗非鱼鱼苗的雄性率,有利于罗非鱼生产,提高产量,这是业内过去实行的做法。但如今甲基睾丸酮已经被列为禁用药物,而且目前通过品种选育方式杂交得到的罗非鱼鱼苗,雄性率已达97%~98%,已经不需要用药物来控制罗非鱼性别。
作为水产养殖禁用的药物,广西每年对罗非鱼中甲基睾丸酮残留量的抽检样品达到数百个批次,近年来总的合格率在99%以上。公开的数据显示,2010年广西出口到欧美和韩国的罗非鱼将近6万吨,占全国罗非鱼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试想,如果给罗非鱼喂了避孕药,如何通过欧美国家严格的检验关?
甲鱼——用药会提高死亡率
有专门的科技人员曾经做过实验,结果发现,虽然甲基睾丸酮能够让甲鱼暂时快速生长,但是这样做会提高甲鱼死亡率,并且甲鱼后期生长会减慢,还有遗传给下一代的危险,总体来讲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