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种培育可分为前期(约10天~15天,自孵出至全长4毫米~6毫米)和后期(全长5毫米~30毫米)2个阶段。
1.前期培育培育池以容积10立方米~20立方米的小型水泥池为宜。仔鱼对光线要求较弱,通常光照控制在500勒克斯~1000勒克斯。放苗密度为1.5万尾/立方米~3万尾/立方米。静水、微充气培育,定期添加小球藻,使水体中浓度达到10万个细胞/毫升。仔鱼开口后,投喂强化轮虫,密度为10个/毫升~20个/毫升。日换水2次~3次,换水量为总水体的1/3~1/2,每天吸污1次。培育10天~15天后,仔鱼全长达4毫米~6毫米,此时齿已长成,个体大小也产生差异,开始出现相互残食现象,应及时进行分选、疏养。
2.后期培育培育池为容积20立方米~60立方米的室内或室外水泥池,也可为室外士池(详见土池育苗)。后期仔鱼对光的适应能力稍强,光照可控制在1万勒克斯~3万勒克斯。放苗密度以1500尾/立方米~2500尾/立方米为宜。继续投喂轮虫,并增设卤虫无节幼体和桡足类,投喂密度为0.3个/毫升~1个/毫升,投喂量随鱼体增长而增加;稚鱼全长达1.0厘米以上时,全部投喂卤虫和桡足类,饵料密度为1个/毫升,同时开始投鱼肉糜,初始日投喂2次,逐渐增加至每天5次~6次;至鱼苗全长1.5厘米时,改为全部投喂鱼肉糜。日换水2次,换水量为50%~100%;投喂鱼肉糜后,加大换水量或采用流水方式,日换水量200%~400%。后期培育期间,视鱼苗存活和大小差异情况,可再进行一次分选、疏养,确保鱼苗健康、快速生长。全长2.5厘米~3.0厘米时,便达到商品鱼种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