黝黑平凡的面庞,朴实坚毅的笑容,今年50岁的杨栓柱,因成功培养了两名大学生,成为三河村远近闻名的红人。
杨栓柱的妻子自幼患腰椎病,造成身体四级残疾,年迈的父亲常年抱病,于是一家五口的生活重担全部压在因患小儿麻痹症,留下肢体三级残疾的杨栓柱身上。为了供养两个孩子上学,杨栓柱一家五口节衣缩食,蜗居在破败的窑洞中。妻子在家洗衣做饭,杨栓柱在管护种好庄稼的同时,利用农闲时间外出收购废品,换取儿女的学费和一家五口的生活费。
我叫杨栓柱,1967年7月出生,家里五口人,有一个老父亲,再两个孩子,我父亲七十多了,身体不好。我和我媳妇两个人都是残疾人,这下女儿毕业了上班了,儿子正在备考,备考研究生。
家里条件特别不好,以前我结婚的时候是兄弟两个,一个人一个窑洞,跟小孩在窑洞里住了十几年。我这身体是这样的,他爸身体也不好,挣不来钱。
随着一双儿女的渐渐长大,窘迫的住房问题成为这个家庭的先进大难题。2009年,在亲戚朋友的资助下,杨栓柱多方筹措,终于盖起了新房。虽然没有多余的钱粉刷装修,一家人依然高兴的离开窑洞,搬进毛坯房居住。
在陕西农村,每年有大量的学生,因贫穷而辍学,外出务工以贴补家用。但固执的杨栓柱夫妻,却从未起过这样的念头。儿女争气要考学,要上学我就供,我再怎么难都要把娃供出来。学费一般就是亲戚借助,最后是政府帮扶。政府给我弄得低保,政府支持我家里,以后尽量进政府部门工作,回报社会,回报政府。
有这样坚强勤劳的父母,两个孩子同样懂事争气,女儿考上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紧接着儿子也进入湖南湘潭大学学习。
让杨栓柱夫妻倍感骄傲的同时,巨大的经济压力也接踵而至。
我感觉没有文化是不行的,我必须要让我的孩子考上大学。他们(孩子)都很听话,都念书念得很好。他们(孩子)做啥事,我都放心。
杨栓柱一家的困难,邻里乡亲、村委干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富平县吹响脱贫攻坚的号角后,结合八个一批,立足扶心扶志,从人居环境改善和小产业帮扶,两个全覆盖抓起,因户施策助力贫困群众健康脱贫。
三河村有386户,1460口人。去年精准识别后,三河村贫困户18户54人。主要致贫原因,因残因病的占70%,再就是因上学的占30%。精准扶贫开始以后,采取的帮扶措施一个就是健康扶贫,再一个就是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我们村里,主导产业是柿子种植和加工,所以在帮扶这一块,也就是以主导产业为主,帮建了柿子大棚5座,发放加工机械旋耕机4台。再一个就是“两个全覆盖”,改善贫困群众居住环境。对每家贫困户的居住环境,都进行了改善。再一个就是党支部+贫困户,全村有43名党员,一对一帮扶贫困户,每一个党员名下都有帮扶对象,再有一个就是先进书记,县工信局帮扶工作队,跟党员双重帮扶。每个帮扶工作队队员帮扶一户,再配一名本村的党员,对这一户的生产生活都进行帮扶。
通过庄里试验区党支部+扶贫招商引资牵线搭桥,一家上海的爱心企业,投资1万元,帮助杨栓柱建起了100多平米的柿饼加工棚,今年冬天就能投入使用。
在政府的帮扶引导下,杨栓柱栽植了3亩樱桃,发展农业种植,还为他安排了一个三河村生态护林员的工作,每月收入500元。更让杨栓柱高兴的是,住了8年的毛坯房,也在村委的帮助下粉刷一新。
杨栓柱2017年底就能脱贫,他脱贫的主要收入来源,一个是他自身收废品这一块,能够有六千到一万元的收入,再一个女儿打工能收入一万元,再一个是护林员,一月500元,一年可收入6000元。再一个是咱产业扶持,这短平快的产业扶持,后半年加工柿饼,根据庄里镇前三年的平均值,加工一斤柿子一元钱,杨栓柱搭建了100平米的柿子棚,满负荷能加工两万斤柿子,咱给杨栓柱算一万斤,能收入一万元,脱贫是没有问题的,杨栓柱忙完生态护林员的工作,利用空余时间继续收废品工作。已经大学毕业的女儿,在西安一家幼儿园任教,儿子准备报考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生,这一切让杨栓柱夫妻难掩激动,对未来充满希望。一双儿女是杨栓柱夫妻的精神支柱,对于脱贫他们满怀信心。脱贫就是,政府帮我脱贫了,我也非常光荣,我也再不背贫困户的名了,将来我娃参加工作以后,就不考虑娃了。我将来在家里种上几亩地,孩子各过各家的,我过我的日子,我把我两个以后的老年生活,肯定要过得红红火火。
在富平这个柿饼之乡的美丽热土上,每天都有无数人在为脱贫致富而打拼,在为生活和梦想而奋斗,当面对生活困境时,我们团结拼搏,将生活的苦涩转化为人生的甜蜜。当每一个贫困家庭都能脱贫致富,就能形成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磅礴之势,这是我们心中一个坚定而绮丽的梦。
来源:农林卫视三秦圆梦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