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恒
对于人类而言,蛇是神秘的。在四大文明古国的文明史上,蛇都是以神秘的身份出现,时而象征着智慧、健康、重生,时而又是邪恶和阴险的化身。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蛇是冷冰冰的,充满危险。正因为此,在中国,喜欢蛇的人实属小众群体。张亮恰是其中之一,他是那种对蛇类与生俱来就充满好奇的人。
1980年出生的张亮,是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的两爬专业研究人员。因为从小爱蛇,对蛇主动接触、观察和求知,一直以来孜孜不倦地与蛇打交道,使得非科班出身的他,在2010年被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的胡慧建教授看中,进入这个品牌的研究机构,成为一名目前活跃在广东乃至全国的蛇类专家。
而张亮自己在完成从爱好者走向专业科研人员华丽转身的同时,还充满热情地游走在蛇类和人类世界之间,积极为蛇类正名。
1 张亮养蛇,不仅是科研需要,更是对这些大自然馈赠的精灵的喜爱。他建议爬宠爱好者们以平等尊重的心态对待这些特殊的“宠物”。
张亮养的先进条蛇是中国水蛇。那是他13岁时和同伴在一个公园的水塘中发现的。他小心翼翼地把蛇抓起来,直接带回了家。为了不让父母发现,张亮悄悄把蛇放在鱼缸里养,每天起床先进件事情就是帮它搞卫生,检查它是否健康。一到课余时间,就跑去给它喂小鱼,看它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为了让蛇活下去,张亮一周喂食一次,隔天换水。冬天的时候,为了给蛇保温,张亮还用上了电热毯。
“这使我的课余时间得到了不少乐趣,但因为家人反对,我最后还是把它放了。”
先进次养蛇只是出于好奇,张亮觉得这种动物太神奇了,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害怕它。“这种好奇自始至终一直伴随着我,使我更加爱它们。”
后来,张亮先后养过蟒蛇、加州王蛇、孟加拉眼镜蛇和白唇竹叶青等蛇类中出类拔萃的种类。
“之所以养这几种蛇,是因为它们特性各不相同,蟒蛇属于力量型选手,通常会用缠绕的方式袭击其他动物;加州王蛇属游蛇科,属于迅猛型选手;而蝰蛇科的竹叶青以‘阴险’著称,它们通常都是伏击型选手,出其不意,攻敌不备。”张亮对各种蛇类的习性了如指掌,而这些常人看似恐怖的特性,他都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
“毒蛇里面我最喜欢眼镜蛇,因为它有一种‘王者气势’,比起蝰蛇科毒蛇的‘阴险’,眼镜蛇显得更加‘光明正大’一点。”张亮说。
张亮养蛇,一是出于科研需要,二是出于他喜欢这些大自然馈赠的精灵。
张亮说:“我儿时起就与蛇类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为其着迷,我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能奔赴世界各个角落,搜寻千姿百态的蛇,用照片记录下这些美丽的动物,并把我对蛇的热爱和更多的朋友分享。”
所以,尽管前后被眼镜蛇、银环蛇、蝮蛇等毒蛇咬伤,与死神擦肩而过,但是张亮依旧无法冷却对蛇的热爱。
2010年,张亮对蛇的钟情被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的胡慧建教授看中,以非科班的身份进入这个品牌的研究机构,不仅有了名正言顺与蛇打交道的机会,还可以身体力行的从事蛇类保护。
现在,张亮养蛇的行为也获得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妻子更在他的影响下不再怕蛇,有时还陪他一起去山中觅蛇。他们小心翼翼地和蛇类互动,并用相机记下各种姿态,作为科研和科普的资料。
2 蛇类对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捕杀、栖息地破坏、生境破碎化等现实,使许多珍稀蛇类濒临灭绝。为给蛇正名,张亮积极奔走呼吁。
张亮爱蛇,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人自娱自乐。他说,蛇类在维护人类和环境的生态平衡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一直以来,蛇类遭遇着人类的不公平待遇,面临各种各样的生命威胁。而城市化进程和旅游开发带来的蛇类栖息地破坏、生境破碎化等现实更是将蛇的生存现状推入了绝境,蛇的数量越来越少,许多珍贵的蛇类濒临灭绝。
作为蛇类专业工作者,张亮觉得自己有义务积极普及蛇类知识,填补空白。
为让大家正确认识蛇,张亮经常在《生命世界》撰写科普文章,开设论坛、博客等网络平台,还经常免费为广州的大学生和公众开办科普讲座,乐此不疲地忙于线上线下的科普工作。而他那个名为@蛇语者的微博,简直就是一个关于蛇的科普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形形色色的蛇类照片和介绍,有200多篇介绍蛇类的文章。他希望以此来展示两栖爬行类动物的魅力,让大众感受、鉴赏它们的美。
张亮的科普推广慢慢见到成效。很多人发来蛇的照片向他求教。
2013年元旦,张亮在中山大学举行《蛇年说蛇》公众环保讲座,吸引了许多人参加,其中包括很多慕名前来的广州大学生。他们去野外时喜欢拍摄蛇类照片请张亮鉴定和介绍,慢慢开始关注并喜欢上这种小动物。这场讲座还聚集了很多昆虫、鸟类爱好者,他们对这个蛇类专家充满了敬佩。
一名观鸟爱好者珠珠在讲座后写道:“张老师结合多年野外科考经验和成果,用100多张精美的幻灯片,从专业角度解读对蛇崇拜、敬畏之因以及蛇类生存环境的演变,让我重新认识了这种曾令人毛骨悚然的动物。”这也是大部分参与讲座的人的共同感受。
为了让更多人避免野外遇蛇受伤,张亮经常被邀请去为户外工作群体做毒蛇及蛇伤预防急救知识培训。在张亮看来,毒蛇的毒器是进化过程中适应捕食猎物而发展形成的,它不是为了咬伤人而进化出来的,蛇咬人,是人对它造成严重威胁时才被迫发生。他建议对蛇不了解的朋友,可以保持远观的态度,但不要因为害怕而必须除之而后快。
为填补国内目前蛇类科普读物的空白,培养一批蛇类科普工作者,张亮准备出一本自己的蛇类科普读物,供不同年龄层的人学习参考,目前他已积累了许多文字和图片资料。“书中将会告诉大家如何以科学的眼光去解读和鉴赏蛇类,以及对待不同蛇类的科学指南和小技巧,如何正确识别毒蛇,以及被毒蛇咬伤后的紧急处理措施等等,内容将丰富多彩。”张亮兴奋地说。
张亮与蛇的故事,说不尽,也道不完。
写这篇文章时,张亮告诉我他又要出发去云浮山了。这个血气方刚的汉子,一次又一次地开启他的寻宝之旅,希望用他的努力,换来公众对蛇类姗姗来迟的尊重之心。